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香港學生英語能力急跌

根據浸會大學的研究(見《蘋果日報》2009年12月2日港聞版),25年來本港學生英語水平一直下跌,學者指出:(1)英語教學法不足;(2)教師英語質素;(3)中英文混合教學;(4)港生學習英語動機;(5)推行母語教學等因素,都會削弱學童英語能力。

本港學生英語水平一直下跌是有目共睹,通街有得睇。當中學生把「No ice」講成「No eyes」;大部份人把「claim」讀做「clam」;行政人員把「training」讀做 「ching零」的時候,什麼教學方法都難以起死回生。
當成人(包括英語教師)錯,學生只會跟著錯,於是一代不如一代,25年來學生英語水平只有下跌,能夠保持水準的,可能只有小部分傳統名校。
香港不是一個國際大都會,可以提供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嗎?錯了,錯了。香港絕大部分人口是華人,家庭內不說英語,大家只聽中文歌、睇港、日、韓電視節目,學生下了英語課,英文bye bye。
很多西方移民國家,如英、美、澳、紐等,人口的種族十分多元化,移居這些國家的華人,很自然變得「兩文三語」。在奧克蘭的任何一家中式食店或雜貨店,男女工人隨時都可以用普通話、廣東話或英語招呼不同種族的顧客,說出點心、貨品的名稱和價錢,做地產經紀更自稱「N文N語」,他們的語文能力是環境促成的。

香港一些學校常稱為學生製造「語境」(我討厭這類名詞),其實沒有迫人的生活,「語境」又豈能如此容易製造出來?如果找一群人大家勉強英語對答,只會「海軍鬥水兵」,越講越口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