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歲月神偷》看後感

雖然知道《歲月神偷》(Echoes of the Rainbow)在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又引起永利街熱潮,但直覺告訴我不要看,結果還是看了,後悔莫及。
《歲月神偷》有點不倫不類,就像中英文片名的不對稱。電影以香港60年代做背景,片中的任達華及吳君如是夫妻,在深水埗經營鞋檔,長子 16歲,讀DBS,幼子8歲,讀深水埗的小學。長子的女友住山頂,暴動後移民,其後長子患血癌,女友趕見臨終一面。劇情似足韓劇,煽情老套,但香港60年代的面貌只有零星落索的描寫。有光管招牌的鞋檔的外觀得啖笑,不提也罷。其餘就只靠一幕颶風「溫黛」和一些貪污場面支撐,片中英籍幫辦親往鞋檔收錢和留低食飯的場面,已有不少批評,不贅;另外醫院員工全部明刀明槍的貪污方式,亦嫌誇張。
《歲月神偷》要反映時代背景是失敗了,做愛情小品又嫌老套煽情,不過導演技巧細膩,配樂亦佳,又選用了三數首60年代的歐美歌曲,對不認識香港的外國人來說,本片應該有一種又熟悉又陌生的吸引力,未知與得獎有沒有關係。
懷舊電影應以劇情襯托出時代的特色,故事未必煽情,就如張學友的歌詞「故事平淡但當中有你,已經足夠」。長子患血癌的情節對刻劃時代背景毫無幫助,不如讓他讀完DBS入HKU,事業有成,更能反映當時港人的奮鬥和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多年後女友回流,兩人重遇,各有家室,情已逝(又是張學友)。長子犧牲得不值。《亂世佳人》萬中無一,但《金雞》仍優於《歲月神偷》。

5 則留言:

  1. so I don't have to watch this movie. Thank you

    回覆刪除
  2. 仍然有觀眾入場嘅,唔算多,心理上都係睇下套攞獎戲啫,散場時應該失望啩,有技術,內容蒼白,創意唔多,我唔敢推薦俾你,就當係我主觀意見啦。

    回覆刪除
  3. 小弟看歲月神偷,別有一番與新月人不同的感受。
    小弟喜歡這電影,儘管當中的60年代佈景不全真實(因為小弟正是那年代的歷史見證人);儘管劇情簡單老套,或如新月人所說,流於煽情;但導演卻是言之有物。
    觀眾看到60年代普羅市民平凡但刻苦的生活。任達華的鞋匠,自食其力養活一家(他使我想起童年時父親帶我光顧的「永記」)。當時沒有社工、沒有綜緩;但他和妻子吳君如沒有埋天尤人,正是「命運是對手永不低頭,成功只有靠一雙手,艱苦奮鬥」。這種正是今天逐漸消失的「香港精神」。
    觀眾看到當年的父母如何教導子女,如何給孩子正面的價值觀。任達華是那個年代的典型父親,讀書不多,不曉英文,但卻明辦是非。他不會溺愛孩子,長子羅進一在名校讀書,一次考試中有兩科不合格,他當眾斥罵,毫不留情。幼子羅進二妙手空空,把他鞭打傷痕累累。他不懂什麼教育理論,也不知道什麼是羞辱孩子,傷害自尊心,但他認為孩子犯錯,就決不輕饒。長子羅進一被父親責備,也只是默默承受,不會反駁半句。那個年代的香港孩子,就是這樣長大的,不少孩子至今己是社會也楝樑,但現在的父子關係早已不再如此。但任達華不管如何嚴苛,卻會典當所有,為長子治病。
    觀眾在電影裏,看到的是父子情、手足情、夫婦情以至日漸消失的鄰里互助互信之情。羅進一的初戀疑幻若真,當年的少男少女懂得互相傾慕,知道什麼是抑制,什麼是「發乎情、止乎禮」。輕執卿手、輕吻君頰,謹此而已。這也是再難在今天年輕一代所見的情懷。
    影片中的颱風襲港,一家人奮力保家園,既真實又有象徵意義。當年香港仍是殖民地,導演故意用洋人警察收賄,象徵那年代英國人統治的社會現象。更值得留意的是洋警察向羅氏一家說英文如何重要,嘲諷他們要出人頭地,就把這26個字母倒轉背出來。任達華的幼子真的努力去背,最把定母倒背出來。電影中這一幕,象徵那年代香港人的不屈不撓,為自己前途打拼的精神。97後的社會,不少年青人不願以至放棄學習英文,英文水平倒退,更令 人感嘆。
    電影打動觀眾的,未必是表面的佈景,卻是洋溢於畫面的昔日情懷。電影的英文名稱是Echoes of the Rainbow。彩虹是美麗的(在電影中也多次出現),但很快消失。香港60年代的彩虹已逝,只能從它的回響中尋覓一絲半跡。
    小弟離開戲院後,電影中的一幕幕情節,縈繞心中,不能自已。

    回覆刪除
  4. p.s. 匿名君或可選擇不進戲院看這齣電影,他日有DVD,卻一看無妨。

    回覆刪除
  5. 想唔到同一套電影,唔同人睇,有完全唔同嘅感受,相比之下,我冇咁將戲裡面嘅情節投射落自己嘅經歷果度,即係所謂「抽離」(detach)一D咁啦。你咁樣嘅分析,我認為完全成立,我亦維持我原有睇法,俾分可能鬆返DD咁多,個grade唔轉。都好欣賞你嘅觀點,希望你快D變返自己,因為往者已逝,阿Flora今日都應該仔大女大囉。羅進一臨死都啜番啖,頂佢唔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