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紐西蘭的蜜糖
Honey除了是自己的心上人外,還是最古老的天然食品之一,民間更以蜂蜜作消炎、治喉嚨痛、感冒等用途。
紐西蘭污染較少,出產的蜂蜜質素好,「蔓蘆加蜜糖」(Manuka honey)更是世界馳名。它甜度較低,有一種特別的香味,色澤較深(見圖右),在室溫時是半固體。「蔓蘆加」是生長在紐西蘭的一種灌木(學名Leptospermum scoparium),據Waikato University的研究,「蔓蘆加」的花蜜對細菌的抑制能力比其他花蜜明顯,包括引致胃潰瘍的幽門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和引致多種疾病和皮膚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等。這種性能以UMF(Unique Manuka Factor)代表,數值愈高(如UMF15),售價愈貴,比其他蜜糖貴三倍,例如500克的UMF15約售200港元。
我每日食用的蜜糖不那麼貴,在當地超市購買,每500克由5至13紐元(28至73港元)皆有,不是UMF級數,但只要質素純正,仍具保健功能。
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靚啡何處覓?
在澳洲紐西蘭,大街小巷都有café,隨便一間的咖啡都有水準。Café的咖啡機多在當眼的位置,製作過程不是秘密,但要符合一些條件。
第一是咖啡粉要新鮮,雖然不必是即磨,但也不可存放過久。第二是咖啡粉煮過一次便要棄掉,不可「翻渣」再煮另一杯,在澳紐的café內不斷傳來響亮的「咯咯」聲,正是店員每煮一次咖啡後,敲打容器清除裡面的「渣」。其三是當地的鮮奶非常優質,所以泡沫咖啡(cappuccino)、鮮奶咖啡(latté)和摩卡咖啡(Mocha)特別美味。喝完咖啡,再用茶匙把仍附在杯內的泡沫吃過清光,絕不浪費。
在香港試了好些咖啡連鎖店和酒店的咖啡,發覺風味比較接近的只有一些McCafé店,大概McCafé本來就是在澳洲首先推出吧。
香港優先座,台灣愛心座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訪高錕夫婦片段:《薇微語》流於傷感
高錕夫婦領諾貝爾獎後返回三藩市,接受香港電台《薇微語》訪問。節目已於2009年12月22日在「亞視」本港台播出。
節目主持人李小薇一向擅於以溫婉兼自我投入的方式使受訪者盡訴心中情,今次也不例外,內容圍繞高錕妻子黃美芸從認識高錕前,到邂逅、結婚以至如今照顧患上老人癡呆症的高錕,可惜節目太著重營造傷感氣氛,有點過了頭,真情容易變成悲情。
有「光纖之父」之稱的高錕到底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又剛獲諾貝爾獎,黃美芸的才識亦令人佩服,節目大可平衡一下,加入樂觀和勵志的成份,啟發需要「正能量」的年青人。
人皆曾遇挫折,何必為往事感慨?早逝的人不會衰老,衰老的人有何憾?《薇微語》何必以此賣弄傷感?正如一直在旁留心著訪問的高錕插嘴說:「That's something in it... don't worry about it」。
蘭柔尚風,自有其高貴與堅毅不屈。祝願高錕夫婦繼續潮平岸闊,生活愉快。
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紐西蘭的冬天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乾碟機
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印度自助午餐
一向對印度菜有點好感。一天路過尖東,順道在明暉中心商場的The New Sangeet Indian Restaurant吃自助午餐。老闆和廚師都是印度人,在上址開業兩年。餐廳約有70座位,地方整潔,招呼周到。菜式自然不離咖哩,但味道很好,我試了印度烤雞(BBQ Tandoori Chicken,紅得像叉燒)、咖哩雞(Chicken Korma)、咖哩羊肉(Lamb Rogan Josh)、咖哩魚和印度雜菜等。不知是否遷就港人口味,所有咖哩只是微辣,但印度菜愛用香料,連蘑菇忌廉湯,也放了胡椒和小茴香,有點辣味。
吃印度菜不能缺少好的印度薄餅(nan)。New Sangeet的nan與普通的nan不同(見圖左),加有蔥和蒜,特別香口,有點像蔥油餅。
每位$68,物有所值。
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沒有「發燒友」的餐廳
在流感肆虐的今天,只需$60,便可以在「淨土」用餐,周圍沒有「發燒友」,沒有「大聲公」。是那裡?嘉頓餐廳。
深水埗區是繁囂之地,逛完黃金商場後便以為「快閃」。但雙腳不聽指揮,從「黃金」行了幾分鐘到青山道「嘉頓」。其外觀數十年如一日,一樓還有西餐廳。一進門,未上樓梯,保安員已示意用手提探測器替我量度體溫,幸好我屬正常,獲准沿著那條光潔的橡木地板樓梯上一樓。
餐廳闊落,佈置簡潔,牆上除了掛了些以食物為主題的油畫外,沒有多餘的裝飾,地板同樣是橡木,可能是餐桌之間的距離夠鬆動,食客不需提高聲線談話,餐廳得以保持寧靜。
Set lunch有湯、麵包、主菜我選了扒石斑帶子配菠菜忌廉汁,奉送飲品和甜品。羅宋湯用料佳,味道好,更沒有令我「頸渴」。麵包自然是「自家出品」,主菜則保持水準。
在深水埗鬧市中有此環境,實在難得。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密蘇里州」有沒有「哥倫比亞大學」?
(圖片來源:Wikipedia)
《明報》(2009年12月17日)「教育版」有關錢大康教授的報導,標題是:〈科大副校錢大康明年離任〉。內文尾段這樣介紹錢教授:「1979年畢業於美國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電子工程的錢大康,1992年回流香港,擔任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
我看了有這樣的「反思」:
一、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不是在紐約嗎?查看香港科技大學網頁錢教授的履歷原文:Professor Chin received the B.S. degree with honors in 1975 and the Ph.D. degree in 1979,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umbia.
原來錢教授就讀的,是美國中部密蘇里州(上圖紅色)Columbia市的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市應該沒有一家哥倫比亞大學。
二、驟看標題,差點以為錢教授明年離開科大,閱畢全文,才知他只是不擔任副校長職務,專注教學和研究。
三、標題用「副校」代替「副校長」,是想慳一個字,還是想「潮」?
四、常識不足,通識難讀。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教育產業:誰是大贏家?
《施政報告》建議把教育發展為六大產業之一。教育可以商品化嗎?香港有條件成為教育樞紐嗎?
英語是世界語言,英語國家的學術發展又處於領導地位,順理成章,他們早已成為教育產業的大贏家,奠定本身皇者的地位。
皇者的影響遍及全球。不少非英語國家/地區,包括香港,都推崇用英語教授的課程,其學歷的認受性也較高。每年有大量學生從各地到歐美國家留學。不做留學生的,可以享受「外賣」,如報讀網上課程,更直接是參加他們與本地院校合辦的課程,內容照足原校,資歷也是原校頒發。貴價的課程,有教授飛來作短期授課,廉價的由本土教員操不純正的英語「代工」。外國院校就算不參與授課,仍可獲學費收入的四成作分帳,他們出售的產品,只是課程和質素監控,涉及的人力不多。皇者還在各地設分校,香港已有一家。
香港以有大學名列英國一個排名榜的前列為榮。其實排名榜也是皇者設計的產品,例如評審準則之一是師生的國際化程度。對香港的大學來說,要在這準則得分就是多請英美教授;對英美的大學來說,師生國際化只是代表多收外國學生。但兩個方向都同使他們成為贏家。
此外,皇者出品的GCE、TOEFL、IELTS、皇家音樂學院試、芭蕾舞試等,生意滔滔。
羅馬非一天建成,皇者的教育產業,是建基於長期以來的政治、文化和學術的優勢。香港對教育應否商品化仍有爭議,但皇者的教育產業和作育英才,並行不悖,產品一直為國家創滙。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薄餅烤爐
土耳其薄餅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紐西蘭的壽司
壽司在紐西蘭極受歡迎,任何商場內都有壽司檔,大部份是外賣。經營者絕大部份是移居當地的日本人,攤檔打理得整齊清潔,極注重衛生。壽司預先裝在透明膠盒內,由四件至八件不等,售價由5至9紐元。當地洋人中午時分甚愛光顧,可能是取其份量適中,進食方便,甚至可以邊行邊吃。
在美食坊的壽司檔則設有堂食。造好的壽司以透明蓋蓋著,顧客自己選取後付款。壽司的用料較簡單,但別具風味,如上圖的的壽司,用料是牛油果(綠色)、蟹柳(外紅內白)、漬蘿蔔(淺黃)、蛋(黃色)。較特別的是那塊白色的新鮮芝士(fresh cheese),口感柔軟幼細而不油膩,還有著淡淡的奶香。
紐西蘭沒有香港的炎熱潮濕,食物較易保存,加上日本店主衛生習慣良好,壽司絕非「高危食品」,在香港吃壽司要嚴選食店,在奧克蘭則完全放心。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Hoki:大好魚
(圖片來源:http://singlebarbed.com/wp-content/uploads/2007/11/hoki.jpg)
上圖這種魚,其貌不揚,很多人還以為自己從未品嚐過。
它叫hoki,盛產於紐西蘭與澳洲間的深海,身長4尺,當地漁民以深海拖網方式作業,在每年六月至九月的產卵期間,往往「一網千斤」。Hoki是紐西蘭漁產出口的主力,美國和歐美等地,都大量進口hoki魚柳,用來做fish-and-chips。「麥當奴」魚柳飽那塊魚柳,正是hoki。全球每年消耗2億磅hoki肉,接近濫捕,國際間正研究限制捕捉的數量。
雖然大多數人都從魚柳飽吃到hoki,但廣東人是以清蒸海鮮為首選,對炸魚不會太感興趣。 不過hoki的 omega-3含量很豐富,而且在紐西蘭的超市與賣魚店,還可以買到新鮮的hoki魚柳,每公斤只售紐幣10元(折合港幣28一斤),價格相宜。
Hoki肉質較鬆散,所以煮hoki若烹小鮮,不宜太多攪動。在超市買回來魚柳已很清潔,不需再洗,最簡單是將魚柳切塊,以豆粉糖鹽等略醃。再煮一些瓜菜(如當地盛產的南瓜、毛利瓜等),待瓜菜軟身,加入魚肉、鮮蘑菇等,再煮片刻,便成美味兼「有營」的「住家菜」。用hoki來造魚蛋,風味也相當不錯。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自願驗毒計劃:魔術師的黑豆和白豆
報章報導,禁毒處2009年12月7日公布,大埔區23所中學共有1.2萬名學生參與自願驗毒計劃,佔該區全部學生的61%。
很難相信任何一區會有六成有學生吸毒,那麼參與自願驗毒計劃的學生,當中必然有部份(甚至全部)是根本沒有吸毒的了。到底參與自願驗毒計劃的六成學生,有沒有是吸毒的呢?為數多少呢?當局是否掌握真正的數字?掌握了又會公佈嗎?
其實這正是「自願驗毒計劃」的奧妙之處:魔術師的袋子裡有1.2萬粒豆,可能是白豆黑豆混雜,也可能是全部是黑豆,但更可能是全部白豆,黑豆沒有放進去。魔術師只要一天認為未分得清豆子的種類,便可以繼續令觀眾撲朔迷離。
沒有吸毒的學生為什麼要參與自願驗毒計劃?是表示清白?是「俾面party」?是防止自己日後吸毒?無論如何,如果連不吸毒的學生也參加了自願驗毒計劃,無形中是掩蓋了吸毒學生的真正數字,讓當局和校方可以暫時含混過關。
再假設:如果參與計劃的學生(六成)全部沒有吸毒,不參與計劃的學生(四成)全部或大部份有吸毒,那就好比《學警出更》的情節:好人捉晒,壞人走晒。「青欣中心」督導主任鄧錦標對「僅有」六成學生參與驗毒表示失望,他原來預期參與率接近七成,是否他估計要達到七成的參與率,才有機會「網羅」到一些吸毒的學生呢?
看來,大埔區中學校長會主席郭永強拒絕評論是否滿意參加人數,是比較「明智」的表態方式。
很難相信任何一區會有六成有學生吸毒,那麼參與自願驗毒計劃的學生,當中必然有部份(甚至全部)是根本沒有吸毒的了。到底參與自願驗毒計劃的六成學生,有沒有是吸毒的呢?為數多少呢?當局是否掌握真正的數字?掌握了又會公佈嗎?
其實這正是「自願驗毒計劃」的奧妙之處:魔術師的袋子裡有1.2萬粒豆,可能是白豆黑豆混雜,也可能是全部是黑豆,但更可能是全部白豆,黑豆沒有放進去。魔術師只要一天認為未分得清豆子的種類,便可以繼續令觀眾撲朔迷離。
沒有吸毒的學生為什麼要參與自願驗毒計劃?是表示清白?是「俾面party」?是防止自己日後吸毒?無論如何,如果連不吸毒的學生也參加了自願驗毒計劃,無形中是掩蓋了吸毒學生的真正數字,讓當局和校方可以暫時含混過關。
再假設:如果參與計劃的學生(六成)全部沒有吸毒,不參與計劃的學生(四成)全部或大部份有吸毒,那就好比《學警出更》的情節:好人捉晒,壞人走晒。「青欣中心」督導主任鄧錦標對「僅有」六成學生參與驗毒表示失望,他原來預期參與率接近七成,是否他估計要達到七成的參與率,才有機會「網羅」到一些吸毒的學生呢?
看來,大埔區中學校長會主席郭永強拒絕評論是否滿意參加人數,是比較「明智」的表態方式。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澳門荷花節之驚艷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參觀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星期二上午,我參觀位於石硤尾白田街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該中心開幕已一年多,是改建自一座工廠大廈,由浸會大學管理,以相宜租金提供百多間工作室給藝術家和團體。
早已聽說該中心人流不多,果然當日除我們一行三人外,就只有幾個附近的中學生到中心的小食部買零食。我們先乘升降機往頂樓,再行樓梯遂層參觀。所見的大部份單位都是關或半掩著門。這樣走了幾層,不要說感受到什麼創意,連單位是從事那種藝術都茫無頭緒。其實不必待開放日才有「搞作」,如果中心是對外開放的話,與公眾的恆常溝通更為重要。最少,每單位都應該在當眼處顯示一些資料,例如藝術家的簡介、藝術範疇、開放時間等,還可以展示一兩件作品。
唯一的創意,反而是中心的改建工程。建築物其實似一座U型的舊公屋多於似工業大廈,原有的開放式長廊給保留下來,貫通整層樓的各單位,又加建了一個透明上蓋覆蓋著整個U字,於是地面就多了一個有蓋的活動場地。其實U型的建築和長廊有幾何式的對稱美,當年的用料平凡,卻反而營造出一種樸拙穩重的質感。
此行唯一的收穫,是找到了電視曾報導的二胡專門店「雲琴軒」,店主黎修軒先生讓我們參觀了工作室,又即席示範一節〈梁祝〉。下一層還有一家教授古琴製作的「蔡福記」。看來,該中心的「承傳」暫勝「創新」。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K11:「購物藝術館」
位於尖沙咀河內道18號的商場「K11」的B2地庫,近日經已與尖沙咀地鐵站/東鐵站連接。它的上蓋是九龍區最高地標之一,集合豪宅「名鑄」、香港凱悅酒店及「K11」。「K11」的自我介紹是一個結合藝術館與購物商場的6層「購物藝術館」,是一個「唯美、夢幻、與靈感的發源地」。看來,從今世上又多了一類新生事物,叫做「購物藝術館」。
每一層的樓面面積不算大,只有十多間店舖,但建築師巧妙佈置了一個6樓層高的空間,以增加寬敞和光亮的感覺,效果不俗。「K11」內除了有店舖、新食藝(其實都是食店)之外,「鎮館之寶」自然是11件大型藝術品。「購物藝術館」的作風十分「親民」,除了有多位美麗的公關小姐向人介紹設施外,藝術品還任影唔嬲,有幾件更是任人坐,包括李展輝的大理石作品〈果〉、莫一新的鋼材作品〈浪淘〉和文鳳儀的黃銅作品〈汛〉等。
整體而言,我最喜歡的還是以工字鐵做材料的作品〈躍馬〉,所以拍了下來,但這隻馬是不准騎的。
澳紐「羊口」知多少
每次出發往奧克蘭,不時有相識的人講同一個爛gag:「紐西蘭?羊多過人喎!」我懶得逐個回答,但會在此一併交代。
自古以來牛羊的數目代表財富,羊多過人是好事。紐西蘭確是羊多過人,全國人口四百萬,「羊口」則達四千萬,是人口的十倍。一海之隔的澳洲「羊口」更數以億計,但人口有二千萬,所以「羊口」反而只是人口的六倍。(當然澳洲還有很多其他資源。)
奧克蘭市內當然沒有牧場,但要與小羊兒親近一下,仍有一個好去處,那就是 Cornwall Park。公園內綠草如茵,面積數倍於香港維園,但准許車輛內進,所以不會行不完,其中有幾個山坡,養著不少牛羊,供遊人觀賞。羊的性格溫馴,有人行近會避開,所以這張照片已算是很近的羊仔「近照」了。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一位優秀的英語教師
在奧克蘭飲茶,所有點心妹點心阿嬸都是「兩文三語」。對著華人茶客,可能要說普通話或廣東話,對著洋人茶客,自然是用英文溝通。
香港的語文教育政策一直鼓吹「兩文三語」,但「吹」還「吹」,25年來本港學生英語水平一直下跌(見《蘋果日報》2009年12月2日港聞版)。
香港人常以本港是國際都會為榮,但和英、美、澳、紐等地比較,香港絕不是「華洋雜處」,華人人口與帶著「懶音」的廣東話佔了壓倒性的「優勢」。缺乏了用英語的生活環境,學生的英語水平又怎會容易提升呢?就算要為學生製造「語境」,「境」內也要有些真正的「英文人」,「帶起成隊波」,切忌「水鬥水」。談何容易,但我也曾見過一位教師成功做到。
他是九龍一家男校的愛爾蘭籍神父,己退休仍留校任教。他上課時會帶學生外出,在街上碰到有外籍人士,會鼓勵學生上前與他們交談,甚至做訪問,這些活生生的經歷,就是學生的英文作文題材。他也帶學生參觀學校附近的社區設施,如教堂、景點,回校後要求他們寫出觀感,英文詞不達意之處可以用繒圖代替。他平日喜歡接觸不同層面的人物,只要他覺得對方可以用英語和學生溝通,便邀約他回校,安排一些學生與他交談,內容又成為學生的作文題材。
以上說的其實已是十年前的事了,當時尚未湧現一批'life-wide learning’, ‘other learning experience(OLE)’、「通識教育」、「語境」等術語,再一次說明「口講冇用,做到至係好嘢」的至理名言。
香港的語文教育政策一直鼓吹「兩文三語」,但「吹」還「吹」,25年來本港學生英語水平一直下跌(見《蘋果日報》2009年12月2日港聞版)。
香港人常以本港是國際都會為榮,但和英、美、澳、紐等地比較,香港絕不是「華洋雜處」,華人人口與帶著「懶音」的廣東話佔了壓倒性的「優勢」。缺乏了用英語的生活環境,學生的英語水平又怎會容易提升呢?就算要為學生製造「語境」,「境」內也要有些真正的「英文人」,「帶起成隊波」,切忌「水鬥水」。談何容易,但我也曾見過一位教師成功做到。
他是九龍一家男校的愛爾蘭籍神父,己退休仍留校任教。他上課時會帶學生外出,在街上碰到有外籍人士,會鼓勵學生上前與他們交談,甚至做訪問,這些活生生的經歷,就是學生的英文作文題材。他也帶學生參觀學校附近的社區設施,如教堂、景點,回校後要求他們寫出觀感,英文詞不達意之處可以用繒圖代替。他平日喜歡接觸不同層面的人物,只要他覺得對方可以用英語和學生溝通,便邀約他回校,安排一些學生與他交談,內容又成為學生的作文題材。
以上說的其實已是十年前的事了,當時尚未湧現一批'life-wide learning’, ‘other learning experience(OLE)’、「通識教育」、「語境」等術語,再一次說明「口講冇用,做到至係好嘢」的至理名言。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香港學生英語能力急跌
根據浸會大學的研究(見《蘋果日報》2009年12月2日港聞版),25年來本港學生英語水平一直下跌,學者指出:(1)英語教學法不足;(2)教師英語質素;(3)中英文混合教學;(4)港生學習英語動機;(5)推行母語教學等因素,都會削弱學童英語能力。
本港學生英語水平一直下跌是有目共睹,通街有得睇。當中學生把「No ice」講成「No eyes」;大部份人把「claim」讀做「clam」;行政人員把「training」讀做 「ching零」的時候,什麼教學方法都難以起死回生。
當成人(包括英語教師)錯,學生只會跟著錯,於是一代不如一代,25年來學生英語水平只有下跌,能夠保持水準的,可能只有小部分傳統名校。
香港不是一個國際大都會,可以提供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嗎?錯了,錯了。香港絕大部分人口是華人,家庭內不說英語,大家只聽中文歌、睇港、日、韓電視節目,學生下了英語課,英文bye bye。
很多西方移民國家,如英、美、澳、紐等,人口的種族十分多元化,移居這些國家的華人,很自然變得「兩文三語」。在奧克蘭的任何一家中式食店或雜貨店,男女工人隨時都可以用普通話、廣東話或英語招呼不同種族的顧客,說出點心、貨品的名稱和價錢,做地產經紀更自稱「N文N語」,他們的語文能力是環境促成的。
香港一些學校常稱為學生製造「語境」(我討厭這類名詞),其實沒有迫人的生活,「語境」又豈能如此容易製造出來?如果找一群人大家勉強英語對答,只會「海軍鬥水兵」,越講越口窒。
本港學生英語水平一直下跌是有目共睹,通街有得睇。當中學生把「No ice」講成「No eyes」;大部份人把「claim」讀做「clam」;行政人員把「training」讀做 「ching零」的時候,什麼教學方法都難以起死回生。
當成人(包括英語教師)錯,學生只會跟著錯,於是一代不如一代,25年來學生英語水平只有下跌,能夠保持水準的,可能只有小部分傳統名校。
香港不是一個國際大都會,可以提供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嗎?錯了,錯了。香港絕大部分人口是華人,家庭內不說英語,大家只聽中文歌、睇港、日、韓電視節目,學生下了英語課,英文bye bye。
很多西方移民國家,如英、美、澳、紐等,人口的種族十分多元化,移居這些國家的華人,很自然變得「兩文三語」。在奧克蘭的任何一家中式食店或雜貨店,男女工人隨時都可以用普通話、廣東話或英語招呼不同種族的顧客,說出點心、貨品的名稱和價錢,做地產經紀更自稱「N文N語」,他們的語文能力是環境促成的。
香港一些學校常稱為學生製造「語境」(我討厭這類名詞),其實沒有迫人的生活,「語境」又豈能如此容易製造出來?如果找一群人大家勉強英語對答,只會「海軍鬥水兵」,越講越口窒。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