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8日 星期一

校本管理的香港版

互聯網圖片
自有老師在校內墮樓身亡後,陸續有學校被揭發管理問題,校本管理制度,隨之而受到廣泛討論,立法會甚至有議員爭論教師墮樓是否與校本管理有關。要討論校本管理,不能只看校本管理的香港版,更勿把校本管理當作是特區政府的理念,在董建華年代推行。

互聯網圖片
校本管理源於英國已故首相戴卓爾夫人在1980年間提倡的「戴卓爾主義」,目的是引入市場力量,以汰弱留強方式,提升公營服務的效能。教育服務方面,一方面放手讓學校管理校政及財政,在另方面,政府給學校的津助,卻改用「一筆過撥款」機制,即lump sum grant formula funding,計算方法以學生人數及員工薪酬中位數為主,即學生愈多,撥款愈多,如學校管理不善,學生轉校,人數減少,學校就縮班,最終會被市場淘汰。然而此原裝校本管理,怎樣變出個香港版呢?

教育局 Powerpoint
本港在1991年以「學校管理新措施」為名,進行校本管理的先導計劃。到1997年,教委會的第七號報告書建議本港全面實行校本管理。教育當局曾於1999年諮詢各辦學團體「一筆過撥款」的可行性,遭一致反對,只好維持像「包支包結」的資助方式,例如學校收生由政府分派,班級及教員數目每年由政府批核,所以根本無法引入市場力量,汰弱留強,而權力卻下放了,例如投訴信也下放給學校「自己查自己」,這就是香港版的校本管理了。

互聯網圖片
校本管理原裝版的贏家是政府,因為「一筆過撥款」可為公共開支封頂。香港版的贏家是校長,因為自主度增加,卻沒有市場力量或類似的制衡,這或許是政府始料不及的。

2 則留言:

  1. 教育從來是難於處理的問題。

    如何衡量一所學校的表現?不同背景的學校、學生來源不同的學校,如何比較?會否用相同的指標?

    其實,不同國家的教育,存在不同的問題,即使是英國、澳洲、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用市場方法、「汰弱留強」,讓學校市場化,由「用家」決定其生死,「出品」不好,沒有顧客,只好關門大吉。這是戴卓爾夫人的維思,一如她當年上場,打擊英國的工會勢力,把國營企業私有化一樣。但香港的教師工會和辦學組織,卻不願接受這一套。

    校本管理,政府的教育部門下放權力,原意不錯,問題是學校需要一個有完善組織和願意承擔責任的辦學組織,一個稱職盡責的校董會,一個有抱負、開明和樂於和教師共同工作的校長....,否則,權力下放了,等於「放而不管」了。

    香港的教育,山頭和既得利益者甚多,今天一切政治化,教育當局更不能能如上世紀或97前後般,作出重大的改動。尚幸教育界仍有不少具熱誠和良知的校長及教師,希望香港的教育質素不會大幅倒退。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無論在什麼教育制度之下,總有不少具熱誠和良知的校長及教師。但除了受人欽佩的一群,總要有良好的制度作保證。

      校本管理制度沒有一筆過撥款作配合,變成有點不倫不類。當然,一筆過撥款亦有不少問題,英國的學校校長有苦自己知。香港的社福機構亦採用一筆過撥款,社工界已反映其問題。可見沒有最好的制度,但不能唔湯唔水。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