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東華三院文物館

東華三院文物館位於九龍窩打老道25號,處於廣華醫院的建築物之間,從街外沒法看到。其實東華三院文物館的建築物古色古香(圖片:Paul),建於1911年,起初作為醫院之用,在2010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東華三院文物館採用對稱佈局,中間為大堂,兩側是偏廳,結構屬傳統的樑柱建築,牆身以青磚築砌,仍保留木造的大門。大堂中央設有中國醫藥始祖神農氏的神位,又掛有很多牌匾對聯,洋溢着祠堂或祖先堂的氣氛。

東華三院文物文物館的兩偏廳,一個原是應診室,另一個是賬房,現在都用作展覽廳,展出歷屆總理及歷史照片,還有與醫療、社會服務和教育工作等的相關文物。東華三院的慈善籌款活動也是歷史悠久,原來在未有電視的年代,籌款義唱是在香港電台(假東方戲院)和麗的呼聲舉行,贊助的人可填寫贊助通知書捐款和點唱。在1959年參加義唱的紅伶有14人,包括何非凡、君麗、李寶瑩、林家聲、林鳳、冼劍勵、鄧碧雲、鄭碧影、羅劍郎等。另外,新馬師曾與芙蓉麗及崔妙芝在麗的呼聲唱《姑緣嫂劫》、《嫣然一笑》、《璇宮夜宴》、《夢會衛夫人》等薛覺先名曲。

東華三院文物文物館只地下對外開放,二樓是檔案室及圖書室,其中的走廊用作古蹟文物廊,存放很多珍貴的牌匾,都是由外界送贈,表揚東華三院的功績善行,包括清朝大臣李鴻章於光緒十年贈予的「見義勇為」等。
東華三院於1870年成立,經歷清朝至今的時代和政治變遷,跨越香港及中國大陸地緣,文物館的文物,每件都像勾起一些歷史片斷。東華三院在135周年出版的紀念專題文集《益善行道》,最能有系統地刻劃出東華三院的慈善服務和時代背景。

2 則留言:

  1. 查閱東華三院的歷史,可溯自建於1851年位於港島太平山街的廣福義祠。1869年,港督麥當奴撥出上環普仁街一個地段,資助十一萬五千元建院費用,並於1870年頒佈《倡建東華醫院總例》,創辦香港第一間華人醫院。至1872年,東華醫院落成啟用,為貧苦市民提供免費中醫藥服務,奠定了東華三院善業的基石。其後,位於九龍油麻地的廣華醫院及香港銅鑼灣的東華東院相應於1911年及1929年分別落成投入服務。1931年,東華為加強三間醫院的行政管理及資源分配,決定由一個董事局統一管理三間醫院,合稱「東華三院」。

    東華三院反映出英國人管理香港的智慧,透過民間的非牟利慈善組織,辦醫療、教育、安老等工作,既可減少政府事事直接管理,又讓華人有服務社會,以及打進主(上)流階層的機會。三院總理,是社會地位地象徵,也是政府授勳的對象,不少富商慨捐,也是為得總理之名,做到三院主席,更是社會名流。每年三院籌款,公眾當然受惠,但辦教育、醫療服務仍應是一年政府的責任。三院籌款,為庫房省了不少公帑。

    昔日不少人「發財立品」,要上位,都需出錢出力,累積名聲。今天如何,可能只有「一路向西」。

    回覆刪除
    回覆
    1. 十分感謝閣下的補充,資料詳盡,新月人偷懶,只叫人自己看《益善行道》。
      英國人有管理智慧,此乃事實,動員民間的力量,參與醫療、教育、安老等社會服務工作,一向成功,香港的津貼學校是個範例。直到現在,香港仍有很多熱心公益的人士,要做義務工作也要排隊輪候,可是香港是個成熟的社會,這種風氣值得珍惜。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