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餅是傳統食品,我喜歡炒米餅多於杏仁餅,但市面多賣杏仁餅,炒米餅很少有,就算餅家林立的澳門,據悉也只有一家「
咀香園餅家」間中有售。炒米餅還是新年的應節食品,在新界的客家村落,仍然有人家在過新年時自製炒米餅。
今年有友人轉贈了幾個由客家人自製的炒米餅給我。細看之下,幾個炒米餅的正面和背面的樣子都有小許不同,是造工的參差,這些炒米餅也沒有餡,只有些開邊的花生粒,間中有一兩粒還脫落了,足証是人手製作的「手造之物」,彌足珍貴。看著看著,炒米餅的香氣已經四溢,令我無法抗拒,於是吃了其中一個,餅身鬆脆而不硬,質感很好,炒米和花生也是絕佳的配搭。
炒米餅的製作工序其實很繁瑣,亞視新聞曾經有報導。首先要將米洗淨,晾乾,然後放進鍋裡炒至金黃色,再把炒香的米磨成粉,成為炒米粉。另外用白糖和黃糖加水煮成糖膠,加進炒米粉,搓成粉團,還可以放入花生、芝麻等做餡,然後把適量的粉團壓入餅模,用木槌慢慢敲打,粉團結實了,就可以輕敲餅模的背部,把餅從餅模取出,放進爐裡烘焙,造成炒米餅。不知炒米餅的製作可否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人手製作的炒米餅確值得珍惜,吃時要細意品嚐。
炒米餅是上一兩代的農村小食,現今的小孩可能未吃過,也不一愛吃。正如其他人手製的食品一樣,不會大規模生產,因此格些珍貴。「中國的傳統小食」是一個專題研習的好課題。
回覆刪除中國的傳統小食多到數唔晒,要來做專題研習得到極,只有係驚唔知點樣取捨,一下做得多過籠。做呢個題目重有嘢食,一定要食過先識寫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