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搭港鐵:細路一定要坐?

乘搭港鐵時,細路是否一定要坐?近幾天,這成為大熱的話題。事緣有家長乘東鐵時,要求乘客讓座給她的隨行小孩。有其他乘客質問為何需要讓座予小朋友,獲得不少在場人士和議,該家長則反駁,說小朋友容易跌倒,一定要坐,加上關愛座是小朋友和老人優先,爭持不下,驚動港鐵職員上車調停,列車要一度停駛。

無論港鐵的「關愛座」,或台灣的「博愛座」,圖中有手抱嬰兒的標誌,但不包括細路仔。乘搭港鐵,細路是否一定要坐,還視乎家長的取態。多年曾在東鐵目睹一對外國遊客模樣的母子,在沒有驚動任何乘客下,處理了細路是否要坐的問題。因這種場面太罕見,只好將2017731日的文章「翻叮」。

3歲的兒子指著優先座問:「我們可以坐那些座位嗎」?

母親指著優先座的一個標誌問:「你是這個情況嗎」?(細路搖頭)

母親再指著優先座另一個標誌問:「你是這個情況嗎」?(細路搖頭)

母親又再指著優先座另一個標誌問:「你是這個情況嗎」?(細路仍然搖頭)

母親又指著優先座餘下的標誌問:「你是這個情況嗎」?(細路再搖頭)

最後母親問小孩:「你會坐那些座位嗎」?(細路搖頭說不)

劇終,講完。


10 則留言:

  1. 什麼是「讓座」?當然是原先佔用座位的人,主動把座位給予更有需要者,如老人、孕婦、傷者等。如果像新月人所述,家長要求別人把座位給予小孩,那就不是「讓」,而是「強求」了。

    小孩,如果是嬰幼,尚在手抱,相信會必有乘客讓出座位,如果已是四、五歲以上,會行會走,則大可不必了。有些人即使別人讓出座位,也會婉拒,因為自感無此需要。

    禮讓是美德,是文明和教養,是出自本心的,強制就失卻意義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完全同意,人家願意讓座,自然會讓,人家無此意,怎可開口要求呢?但現實上又確有這類人。有一次,新月人排隊輪候辦理一些手續,排了很久,位處第三,有位剛來的女士走近,請求讓位給她,因為她泊街的車快夠鐘了,新月人拒絕了。如果新月人讓給她,理論上要回隊尾重新排隊,前功盡廢,如果新月人改排第四,就等如讓她打尖插隊,所以在情在理,不能讓。

      刪除
  2. 先講新月人排隊一事,經常有很多人籍口多多插隊,不讓也是避免這些人,習以為常,決定正確。。想起上世紀,無論甚麽交通,不論是否有讓坐標誌,大家都會憑直覺讓予有需要人仕,現在由於科技發達,常發生很多讓坐紛爭,那方不滿意,又會拍片綱絡公審,確是順得哥情失嫂意,所以讓坐情況,大家衹有執生,尤其香港早晚交通工具繁忙的都市。:)路過的讀者

    回覆刪除
    回覆
    1. 讓座的問題,實是講來講去講不完,細心想,最佳的交通公具是小巴,乘客一定要坐着,客滿立即關門,所以從不會有讓坐與否的情況。
      其次是巴士上層,不准站立,客滿不准再上上層。

      刪除
  3. 新月人說小巴、巴士上層,小弟補充一點,坐飛機和郵輪,也不必讓座,沒有訂好座位的,不能登機和上船。至於有沒有經濟客位的家長,要求頭等或商務的乘客,讓座給他的小孩,小弟未有所聞,新月人如有聽聞,煩請相告。

    另有一些座位,例如大公司CEO的位置,下屬或他人相信不敢要求「讓出」,只能靜待,或以其他方法謀取。

    至於皇帝的寶座,從中國歷史上看,只有堯舜時期「禪讓」,其他時間,為求帝位,爾虞我詐,甚至血流成河。

    近代史上,主動讓出帝王寶座者,是英皇愛德華八世,此君不愛江山,為紅顏而退位,其弟「冷手執個熱煎堆」,繼位成為喬治六世。1952年,喬治六世病逝,他的女兒成為英國在位最長的君主伊莉沙伯二世。

    回覆刪除
    回覆
    1. 新月人有次坐經濟客位,去完洗手間,發現座位給陌生人坐着,還拿着本人帶上機的八卦周刊看得津津有味,叫此人還給座位,此人竟萬分不願意。未知是否奇聞。
      從讓座談到公司營運和中外歷史,輪到新月人看得津津有味,不過坐着的只是自己的座位。

      刪除
  4. 。。我講起讓坐,曾經玩個一遊戲,超刺激兼老幼咸宜,首先遊戲開始時,有個盟主坐在一張椅子上,跟前排隊人龍的挑戰者,有高有小有肥有瘦,不同年齡都有,個遊戲就係簡單的包,剪,搥,一鋪過,祇要挑戰者猜嬴,盟主的寶坐,便歸挑戰者擁有,那虛榮的讓坐,大家都各出奇謀,寸土不讓。。相信新月人之智慧,玩這讓坐遊戲,一定扭盡六壬,長居寶坐之位。。。我出包。:)路過的讀者

    回覆刪除
    回覆
    1. 路過兄講的讓座遊戲,令新月人想起小學生排隊打乓乒球,發球得勝,對方即走,輪到下一同學,發球再勝,對方又走,下一位,有人好技,長打,做王,不必「讓座」,非常公道,秩序井然,沒有老師看管。
      現在的學校設備好,也沒有這遊戲了。

      刪除
  5. 新月人在文中曾提到一對外國遊客模樣的母子,在沒有驚動任何乘客下,處理了細路是否要坐的問題。 小弟再添幾筆。

    如果家長這樣教孩子:讓座者和受讓者,兩者之間,你會選擇當那一角色?由此引導小孩明白當中的道理,這就是家教。

    施比受更有益,是至理名言。香港以前有某大家族,樂善好施,但很低調。他們的家訓是「懂得施,方能受」他們的機構內,總會看見六個字的座右銘,這是機構的精神,員工多少也受到感染。

    家長與其為小孩爭座位,毋寧教他讓座位。小孩將會終身受用。

    回覆刪除
    回覆
    1. 閣下言之物,言之有理,施比受更為有福,如果沒有能力像大家族般捐獻做善事,讓座也是「懂得施」的一種。可惜的是,很多人怕吃虧,怕「執輸」,那個教導小孩讓座的場面,難得一見。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