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香港教育的七宗罪:一些分析

導演張堅庭先生在《明報》(2010年5月16日)的文章〈香港教育的七宗罪(二之一)〉指出香港教育的四宗罪。我認為香港的教育確有值得批評的地方,但這「四宗罪」未必「告得入」,我簡單分析如下。

第一宗罪:「用中學程度姐姐教幼稚園」
我的分析:在香港和一些國家,幼稚園不是強迫教育。好的教育很貴,香港有些學費高昂的幼稚園,十多廿年前已有碩士級老師任教。導演說芬蘭等國家用碩士教幼稚園,但人家抽稅極重,港人願意照付嗎?
第二宗罪:「教師不受重視。…為什麼不給教育學院一個大學名分?」
我的分析:教育學院排名「包尾」,就算改名做大學,都仍會「包尾」。而且在其他著名大學畢業,一樣可以做教師。想教師受重視其實很簡單,把他們的薪酬提升到和醫生一樣,保證立竿見影。外國有校長直接了當地說:「Teachers are not respected」,意即沒有「自動波」,值得尊敬的老師才有學生尊敬。
第三宗罪:「外行領導內行,…教育局的頭頭來自AO體制」
我的分析:教育局的高層也不乏「紅褲子」出身,不是全部AO。外國的教育部長更可以是政客,在位者的能力才是關鍵。
第四宗罪:「香港教育只重功課考試結果,不著重學習方法」
我的分析:除了靠考試,暫時沒有更好方法量度學生的表現。世上也沒有「最好」的教學法和學習方法,所以說來滑稽:世界上的專家仍在摸索中。

長話短說,從大處著眼,做成今天的局面,是香港從來沒有一套可以貫徹的教育政策。97前師承英國,但其神髓學不來;97後又急於同國內「接軌」。一部戲經常改劇本,著名導演都會拍到「冇晒符」啦!

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俠盜.驕雄》:羅賓漢前傳

羅賓漢劫富濟貧的俠盜形象已經深入民心。最新的2010年《俠盜.驕雄》可以說是羅賓漢前傳,講及他當初怎樣「迫上梁山」,「轉型」變成俠盜。《俠盜.驕雄》劇情是說生於13世紀的羅賓漢原是箭術高手,跟隨獅心王李察的十字軍東征和對抗法國,其後國王陣亡,羅賓漢不想再留在軍隊,回英格蘭途中,卻發現國王的親衛騎兵在密林中伏,他受一騎士Sir Loxley臨終所托,把配劍帶回諾定咸給其父,其父卻想羅賓漢頂替自己兒子的身份(同時亦是頂替媳婦Marian的丈夫),以免產業被王室接收。
獅心王李察的繼位人約翰苛徵,民不聊生,此時法軍又裡應外合,快要揮軍入侵英國,約翰只好團結各地方的侯爵,保衛國土。羅賓漢以Loxley家族身份表態,建議他日由約翰簽署約章,讓全民享有自由。約翰應允,隨即獲各方同心協力,擊退入侵的法軍。可惜戰後約翰反口,撕毀約章,恐怕大敗法軍的功臣羅賓漢會成為自己的心腹大患,指羅賓漢是背叛者,羅賓漢只有與Marian及追隨者退到森林,所以在《俠盜.驕雄》完場時,才是羅賓漢日後俠盜生涯的開始,但與皇帝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情形,中外例子何其相似!
《俠盜.驕雄》的拍攝手法平實,但搭建的堡壘、中世紀村落及建築物等非常具真實感,大型的戰爭場面,都動用大批穿厚重盔甲的演員及數以百計的馬匹,攻城的場面十分迫真,高潮自然是英法兩軍在英國海岸的兩陣對壘。現今電腦特技如此發達,《俠盜.驕雄》仍然肯採用實景實物,值得欣賞。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小米營養高

小米是南方人較少吃的食糧。但不久之前有報導說中國領導人的保健之道是吃粗糧,而不是每天大魚大肉,小米粥正是他們愛吃的食品之一。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有散裝米賣的店舖,一問之下,原本不賣小米,店主亦不知何處有售。結果還是回歸超市,偶然有一天在「惠康」賣包裝豆類的貨架上找到,原來小米呈圓形,粒子比稻米還細小,難怪稻米又稱為大米了,包裝上還有英文名稱「millet」,350克售HK$9.8,比大米得貴多。但其實小米在乾旱的土地上生長,原本是一種被人看不起的東西,通常拿來餵雀、豬及雞,但物離鄉貴。
小米的學名是Setaria italica,古時稱為稷或粟,反而香港日常稱為「粟米」的其實是玉米。小米營的養價值比大米高,熱量、蛋白質、鈣、鐵、磷、胡羅蔔素、纖維素等的含量豐富,常食有益健康。小米的最佳的食法是煮成粥,而且快熟,煮15至20分鐘即成,如加入紅棗、淮山等,更為滋補,但烹煮時間較長。另外,小米磨成的粉,可以混和在麵粉中,做成麵食或糕點,提高製成品的營養價值。
並實吃小米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用適量(如半至一量杯)的小米,浸透後加入大米中放入電飯鍋同煮,既不用改為全吃小米,也可增加白米的營養價值。

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紐西蘭的中文報章

紐西蘭的中文報章全部是免費派發的。曾經有一份《自立晚報》以紐元1.5的價錢發售,但可能銷路未如理想,已經停售了。現時奧克蘭市主要的免費中文報章都是創辦於1991至1992年間,計有《華頁》、《先驅報》、《中文一族》等,全以大報型式印刷,但並不是每天出版,只是每星期出版一次至三次,放置在各大華人商店與茶樓食肆的門外,讓人自行領取。通常在出版後的第二天,這些免費報章全部派完,可見頗受歡迎,但發行量有多少則不清楚。
紐西蘭的中文報章既然是免費報章,所以內容是以廣告為主,以出紙多達三十餘版的《先驅報》為例,廣告佔了版面約7成,主要內容是食:如超市特價貨品、茶樓食肆等;住(如房地產、家居維修等)為主;還有稅務金融等。新聞和時事起初只是聊備一格,而且多是「舊聞」,近年有明顯改善,有本地和中、港、台的大事,華人社團消息等,雖然不似設有採訪部,但內容總算「剪裁」合度,為華人提供資訊渠道,這3份報章近年增設了網上版,更為方便。
紐西蘭全國人口四百多萬,能閱讀中文的有3.5%,所以中文報章的對象應有十多萬人,是個不大不小的市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收費報章的銷路不斷下跌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紐西蘭的中文報章一開始便要走免費路線,是有意無意中做對了,可以省卻轉型的問題。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咖哩的益處

咖哩在世界各地都流行,它的用料和風味有很多變化,所以咖哩只是一個通稱,其主要成份是各種香料,但可以有各種變化。例如Gregg’s的盒裝咖哩粉就有胡荽、薑黃、小茴香、葫蘆巴、薑、黑胡椒、芥子、桂皮、紅辣椒和丁香等共10種香料。咖哩帶些辣味,令人誤解它是「熱氣」。好的咖哩香多於辣,益處甚多,包括:
一、發汗發熱:促進血液循環和發汗。
二、瘦身:咖哩的紅辣椒含「唐辛子」,可提高新陳代謝,有瘦身作用。
三、殺菌排毒:與胃液的強酸結合後,會產生消毒殺菌的效果。
四:延年益壽:咖哩的「薑黃素」具有排泄體內污物,協助傷口復合、消炎、抗老。
五:刺激食慾:促進胃液、唾液分泌,引起食慾。
要解釋這些益處,要由咖哩的成份入手。原來每種成份對身體都有益處,科學家已做了不少研究,例如發現薑黃可以抑制老人癡呆症。一「劑」咖哩就仿如一劑卻病延年的草藥,是印度文化和智慧的結晶。印度人多,貧富不均,衛生條件參差,咖哩成為了廣大民眾保健的恩物。
咖哩雖起源於印度,但「咖哩」這名稱在印度卻非通行無阻。一位友人旅遊印度,在餐廳想吃咖哩,侍應竟然以粵語回答說:「賣晒嘞。」友人大惑不解,印度竟然沒有咖哩?!其後才知印度北部不叫「咖哩」,而是叫masala,和粵音「賣晒嘞」相似,友人故會誤解了意思。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新西蘭的保育

為了考察保育,發展局長林鄭月娥在5月初訪問新西蘭,到多個城市參觀歷史建築及海濱設施,又與有關官員會面,了解該國保護歷史建築的經驗。發展局表示香港或考慮仿傚新西蘭,設立文物保護信託基金,為文物保育提供誘因,鼓勵私人業主保護歷史建築物。這些構思言之成理,但香港於新西蘭的一些客觀條件,落差很大,足以影響這些構思是否可以貫徹。
新西蘭的保育做得成功,是有其本身的因素。新西蘭全國人口只有300多萬,是香港的一半,最大的城市奧克蘭只住了100多萬人,但面積是香港的5倍,社區的發展亦因而沒有香港那麼急速,絕少要拆卸舊建築物作重建用途,大部份社區維持著五六十年代的樣子,很多建築物只是兩層高,空間感十足,人們就是愛這種舒適的社區。香港人愛住新屋,但很多新西蘭人欣賞舊屋,原因之一是數十年前的房屋是用新西蘭原生的杉木所建,堅固耐用,歷久常新,其後這些樹木受到法例保護,改用入口建材,質地稍遜,舊屋不一定平,破屋才會影響售價。
總括來說,新西蘭保育工作的成功,先天環境和文化因素由都舉足輕重,香港土地資源缺乏,民風不同,保育工作要付出更大力量。

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內地生對香港的困惑

浸會大學 持續教育學院 將35名內地生,修讀校內課程「認識香港﹕社會與文化」後發表的文章,結集成《港國鏡——內地留學生看香港》一書,表達內地生對香港的困惑(《明報》「教育版」,2010年5月8日)。我沒有看過這書,從報章上的節錄來看,內地生對香港的困惑大致上源於天氣、食物和語言(學生高一卉);亦有源於香港言論自由,沒有共產黨的思想指示(學生謝思明)。內地生因此視港為跳板,最終目的是出國發展。浸會大學社會學系講座教授陳國賁分析,本地生充斥歧視、排斥,「倘若內地生不諳廣東話,本地生根本不會與他們交朋友,最後內地生未能融入本地生的圈子。」
作為內地生的個人感受,無分對錯,但他們由此引申的見解卻頗有謬誤,社會學講座教授不但未能引導學生,反而作出「推波助瀾」式的錯誤分析。內地同學對香港的困惑,是源於文化震盪(cultural shock),但出國發展,又會立刻適應美、加、英等地的天氣、食物和語言嗎?英美的言論自由會比香港低嗎?英美沒有文化震盪嗎?內地生的見解過於片面了!這個社會學講座教授由此分析本地生充斥歧視、排斥內地同學,更是不知有何理據。港生與內地生如果「玩唔埋」,亦有可能是文化差異,一下子升級到歧視是言重了,教授!請問是否內地同學一出國就會同「金髮碧眼」攬頭攬頸,融入他們的圈子?否則教授會否又分析外國有種族歧視呢?
如果我是因為只靠報章的報導,所以斷章取義,sorry,否則我真懷疑這本書的學術水平。

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葉問2》武打精采

《葉問2》承接第一套《葉問》,講葉問 (甄子丹 )在中日戰爭後期逃離佛山,帶同妻兒前往香港,得友人借出天台,教授詠春。《葉問2》的情節其實已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所以不提也罷。我覺得《葉問2》的故事只是綠葉,武打動作才是牡丹,用簡單的劇情,流暢和緊湊地串連幾個主要的武打場面,如魚欄羣鬥、武林大會、中國功夫對西洋拳賽(兩場:洪金寶與甄子丹各一)等。這些動作設計精采流麗,別開生面,緊張刺激,十分閱目,值回票價。
有批評認為《葉問2》不是真事跡,其實《哈利波特》亦非真人真事,懷舊片《歲月神偷》又何嘗是真人真事?也有有批評認為《葉問2》的街景不像50年代的香港,其實香港發展急速,幾十年前的油麻地街景何處尋?不過《葉問2》的道具可能比《歲月神偷》更考究,例如教授詠春的天台經常看到一個有得字的大招牌,令人想起「得如」這家老字號。其他如「瑞士羅馬表」和「六神油」廣告、葉問夫婦睡的草蓆、街頭輪水等,都能襯托時代背景,帶出懷舊味道。
《葉問2》完場前有少年李小龍出場。葉問片集會否發展進到有李小龍的戲份,重燃李小龍熱潮呢?我看《葉問2》只為看武打場面,其他方面沒有要求,所以非常滿意,高度推薦,不喜歡武打片者例外。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上海世博煙花表演:What a shame!?

《信報》(1/5/2010 頁16) 「上海世博專題」專欄一篇〈保安過嚴製造混亂場面〉的報導,節錄如下:
「有專程前赴外灘欣賞煙花的外國旅客,對於未能如願欣賞煙花感到非常失望。他們狠批,上海有關方面的安排不周,令他們未能知悉哪個地方才是欣賞煙花的最佳地方,直言他們應該對此感到羞愧(what a shame)…」

羞愧?我不敢肯定。剛好「壹學堂」的「美式英語」(17 輯 5 課) 就是用「What a shame !」為題,節錄如下:
「很多人會把 What a shame ! 和 Shame on you混為一談,其實兩者是不同意思的。What a shame! 解作『真惋惜』,Shame on you 是解作『 你真丟臉 /可恥』的意思。通常聽到一些壞消息或不幸的事情 ,我們會說:What a shame! 表示慨歎,可以用 What a pity! 代替。譬如有對新婚夫婦在結婚前一天,新郎突然跑掉了,你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可以向 新娘說:What a shame! 向新郎卻要說:Shame on you…」。

還好,原來外國旅客未能如願欣賞煙花,只是感到惋惜,不是要上海有關方面感到羞愧。深字唔識解,所以冇得錯,淺字以為識解,但分分鐘氹仔浸鲛龍,這是我「掙扎」多年的感受,語言易學難精,現仍要「掙扎」。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上海世博園男女廁所的比例

上海世博園建有9500個廁所,但仍然為廁所問題費盡心思,連男性和女性用廁的平均時間,都精心計算過。上海世博園工作人員做了些有趣而認真的計算,原來通常男性每次小解的時間為48秒,大解的時間約286秒,女性每次用廁的平均時間大為114秒,所以上海世博園設計男女廁位比例在1比2.5,我猜是用(114/48=2.375)計算出來。
上海世博園的女廁多於男廁,信相沒有人反對。但上述的計算,好像是假設入場男女的比例是1比1,不過就算掌握了即日入場男女的比例,還有一個變數是難以掌握的,那就是「小解頻密度」。如果男性每次小解的時間(Tm)較為女性(Tf)為短,但「小解頻密度」(Fm)較女性(Ff)高,那麼男性在園內的「總用廁時間」(即Tm x Fm),就不一定是低於女性的「總用廁時間」(即Tf x Ff)。但「小解頻密度」因人而異,又不知是否與性別有關,所以這個計算是無法掌握。
最佳辦法,其實還是臨場應變。據說上海世博園內有部分些廁所的內部間隔,是可以隨時進行調整,改變「性別」,男廁變女廁或女廁變男廁,提高廁所利用效率,且看效果如何。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教我如何不想她》



江蘇省江陰市的「劉氏兄弟紀念館」是紀念「老大」劉半農 (1891- 1934) 、「老二」劉天華(1895–1932)及「老三」劉北茂(1903-1981),那裡也是他們的故居(詳見網誌「其他經歷」內的〈劉氏兄弟紀念館〉)。劉天華和劉北茂都是民族音樂大師,劉半農則是文學家和語言學家,在眾多著作中,館內不忘提及他曾寫過一首詩〈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啊!
微風吹動了我的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戀愛著海洋,海洋戀愛著月光,啊!
這般蜜也似的銀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魚兒慢慢游,啊!
燕子你說些什麼話,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樹在冷風裡搖,野火在暮色中燒,啊!
西天還有些兒殘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劉半農是五四運動的先鋒,在北京大學教新文學,他在1920年用新詩體裁寫〈教我如何不想她〉時,正值五四運動的年代,特別有意義,詩中的「她」字,還是由劉半農首創。其後比劉半農少一歲,又同是江蘇人和語言學家的趙元任(1892—1982)為〈教我如何不想她〉譜曲,旋律優美,和詩十分配合,令詩與歌兩者更廣為傳誦。
趙元任唱過這歌,出生於上海的斯義桂(1915-1994)也很愛唱。他是國際樂壇上稱為「金嗓子」的男低音歌唱家,在1961年甘迺迪入主白宮的就職儀式上曾擔任首席演唱,也曾在1978年應邀來香港參加第4屆亞洲藝術節。《教我如何不想他》背負著時代的烙印,匯聚著昔日江南人物的才情,不妨在五月時份細聽,作為對五四運動的一種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