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東方日報報導,多間本地大學陸續推出防騙教育,其中香港科技大學宣布,新學年起所有新生必須於本月21日前通過「防騙評估」(Anti-Scam Challenge),否則將會被暫停圖書館帳戶,直至完成評估為止。防騙評估設有15條隨機多項選擇題,新生需取得至少50%的正確率才算通過。
其他大學亦有類似措施。香港大學要求新生強制測驗,新生須完成「反詐騙網上學習套件」測驗,並取得合格成積。未能完成者,將暫停部分校園設施如圖書館的使用權限。理工大學亦於去年開始要求學生完成網上防騙訓練課程及測驗。
教育大學則針對非本地生特別設計「防範最常遇詐手法」問卷,學生須於接受入學取錄時完成並通過問卷測驗,才能上傳照片辦理學生證,所有本地及非本地新生亦須於入學前完成執法部門設計的反詐騙問卷,才可領取實體學生證。中文大學則要求內地學生及其家長參加開學前舉辦的防騙活動。城市大學則表示會與本地電訊商合作,為學生提供可靠的電話及數據服務計劃,從源頭堵截可疑來電。
大學生須接受防騙評估,這情況是否只香港獨有呢?單看數字,今年只上半年,已共有957名專上院校學生被詐騙,最大一宗損失金額更達1,097萬港元,情況令人關注,反映做小學生和中學生比做大學生安全,所以大學生接受防騙評估,確有需要。(網上圖片)。
照理大學生水平,應該見識多廣。。真不明白騙徒,偏偏選中佢地,又確實容易受騙,看來衹有社會大學學生,才不容易被詐騙,唉!:)路過的讀者
回覆刪除猜測原因是大學生有錢,所以成為目標。小學生和中學生袋內是夠錢乘車及午餐,甚至只有一張八達通,所以比較安全。真令人懷念小學雞的年代。
刪除讀書和考試的表現驕人,並不代表人處事也出色。「高分低能」者,比比皆是,故大學生受騙,也是尋常之事。
回覆刪除古往今來,人類社會就充滿欺詐和罪惡。騙徒以不同的手法,引君入甕。今天資訊科投發達,更多了網上和電話的騙案,即使是政府官員,也可以買了次貨和膺品,遑論是世故未深的大學生。但小弟以為,騙徒包裝的手法儘管日新月異,但萬變不離其宗,以利誘、敲詐、撒謊、試探等方式,從對方取得好處,則是同出一轍。本地大學向教育學生如何防騙,又要求他們接受防騙測試,無可厚非。小弟建議來一些軟性的,有娛樂性的教育方式。所有新生以至本科生,必需欣賞以不三套電影,並呈交影評,作為校內課程的一部份。
第一是「騙術奇譚」,1971年李翰祥的作品,演員有甄珍、胡錦、青山、謝賢等。內容寫實,精彩之至,乃李大導的名作。
第二是「大老千與小鬼頭」(Paper Moon) ,1972年彼得波丹諾維奇執導的作品,由賴恩尼奧路和泰坦尼奧路父女擔綱演出。
第二是「老千計狀元才」(The Sting),1973年由George Roy Hill執導,兩大巨星保羅紐曼和羅拔烈主演,改自真人真事,被視為經典的行騙電影。
看了這三套電影,尤如注射了防病的疫苗,多少對被騙有些免疫作用。不過,即使逃得過非法詐騙,但有很多「合法的」欺騙,卻每天均在世上各地出現。多少政客以語言偽術來隱瞞事實,掩蓋真相,多少政黨、議員在選舉時用美麗的口號求取選票,但卻事後「走數」。多少學者、學生以造假、抄襲來完成論文,獲得獎項,真的是罄竹難書。
另一類是感情的詐騙,難用法律解決。婚前或結婚時的甜言蜜語,天長地久,最後煙消雲散,被騙一方,落得失落痛苦,愁緒難排。
世途險詐,騙案沒完沒了,正是「雪芳蛋糕易得,誠實豆沙包難求」。但撫心自問,一生之中,有誰沒試過騙人和被騙 ?
閣下提出的電影都是經典作品,寫充滿欺詐和罪惡的社會,入木三分,只是行騙手法會隨着時代改變。近年騙徒用了網上和智能電話作工具,更有利用AI製作的假音頻和假視頻,令人防不勝防。
刪除當然,橋唔怕舊,最緊要受,也不需要借助科技。例如美人計和美男計,就是舊橋,一樣有人落疊。另一樣就是藥坊賣藥材,把每斤價錢當每兩價錢收取,不時有發生,但又有人照樣落疊。
大學生始終經驗尚淺,社會履歷尤如一張白纸,尚待磨練。。心想家中的固網電話,電話鈴聲一響,究竟是否拿起應對,萬一。。。。:)路過的讀者
回覆刪除現在家中仍安裝固網電話的家庭漸少,大家都以手機聯絡。不過,「手機一響,究竟是否拿起應對,萬一。。。。」(照抄路過兄留言)。
刪除题外話。。早兩年毌親離去,家中有兩個運作,是陪伴長者母親多年,其一是訂報纸派送到家,另一個是固綱電話,由於筆者已搬出外住,所以曾爭取以上兩個傳統,但最後家人祇保留固綱電話,取銷派報。。。至今仍很想念把報纸,舖在檯上,跟母親一起吃飯的日子。:)路過的讀者
回覆刪除每次經過七仔,都看見仍有報紙出售。相信有些人寧看實體報紙,好過看網上版,那些廣告不斷彈出來,遮蓋整個畫面,有些又不易取消,明報的網上版最嚴重,已沒有看。香港01較好。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