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 星期一

舒緩炎症的蔬菜

蔬菜類的蕃茄薯仔無助舒緩炎症?什麼是炎症?據維基百科的資料,炎症又稱發炎,屬身體組織對有害刺激如病原、刺激物等的反應的一部分。炎症反應是機體感染或損傷時,組織為對抗危險信號而發起宿主免疫反應,嘗試恢復機體平衡,涉及傷口癒合、抵禦病原體等體內平衡再生過程。炎性反應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炎症是生物體應對有害刺激的初步反應。慢性炎症或長期發炎可引起一系列疾病,如花粉症、牙周炎、關節炎,甚至其他更嚴重的情況。

要減少炎症的發生,美國的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建議可從飲食着手。蔬菜是每天都吃的食物,該診所將蔬菜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有助舒緩炎症;第二類是會加深炎症。第一類包括:

  • 含豐富奧米加-3的食物如三文魚(不是蔬菜)、奇正籽(chia seeds)、合桃等。
  • 生果,尤其是草莓。因生果含豐富的維生素C 和抗氧化劑。
  • 綠色蔬菜。
  • 蒜、香料如薑黃等。
  • 綠茶。

至於會加深炎症的蔬菜,竟然是常吃的薯仔和蕃茄,其餘還有燈籠椒、甜菜頭和茄子。原來,以上的蔬菜都屬於茄科(solanaceae),含有生物碱,對人類及大多數動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不能過量進食。其實抗炎與加深炎症的食物還有很多,並不限於上述的蔬果。(網上圖片)

6 則留言:

  1. 最重要還是看專業醫生。。適當藥物調理,最為上策,炎症是可大可小的病理。:)路過的讀者

    回覆刪除
    回覆
    1. 當然,若有不適,應該請故醫生,蔬果不能取代專業意見。不過,蔬果是每天都吃的食物,若能選擇有助抗炎的品種,仍有保健作用。

      刪除
  2. 中醫有所謂醫食同源。其理是食物也是藥物。不同的食物,對人體有不同的療效和影響。中醫的典籍《黃帝內經》,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強調了食物對精氣神的補充作用。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設有「食治」專卷,主張「食療」優先於藥物。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列出大量食物的藥用價值。

    中國醫學積累了千百年的經驗和案例,證明的食物的療效。平素注意飲食,可達到「治未病」的效果。

    中國人大多具食療的常識。人蔘補氣,土伏苓清熱去濕,陳皮化痰,川貝止咳等等。燥熱的多吃了,就吃些清熱的,中和體內的血氣。新月人引用美國醫學界以不同蔬果舒緩炎症,就是中醫的食療。西方醫學的根據是科學分析,但中醫的研究應該更早,也有醫例。不知李時珍的作品曾否西譯,並作結合西醫研究。若然,對醫療必有更大的貢獻。



    回覆刪除
    回覆
    1. 閣下所言甚是。中醫主張醫食同源,食得對,可達致保健的目的。例如淮山、薏米、西洋菜等,是食物,又可藥用。中醫源遠流長,當時未有科學方法去分析,靠千百年的經驗累積,成為醫學的一個寶庫。
      西醫以科學方法為主,用的名詞與中醫不同,但時有不謀而合的見解,例如上文的助抗炎蔬果就是。

      刪除
  3. 。。又可能李時珍英譯本或其它相關著作,早已化身很多不同國家譯本,自然西醫專家滲透個中消炎好處,中西合壁運用病人身體,所帶來好處成果,亦未可料。 :)路過的讀者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可能的。中醫傳入韓國和日本,稱為漢醫。西方國家如英國一些大學亦有中醫部門。中西醫可互相印証,甚而中西醫結合。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