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趣聞
中學文憑試通識教育科自推行以來,引起不少討論甚至爭議,近年大學收生,只計算考生成績最佳的幾科,原是必修科的通識已變成可有可無,難怪陳美齡女士也提出,通識科評分應該簡化,只分為「及格/不及格」,並將此科從中學文憑試必修科中剔除。通識科竟然如此「攪笑」,不過通識科另有較經典的趣聞。
|
互聯網圖片
|
這趣聞發生於1990 年。原來香港早於 1992年在「高級補充程度」考試已設通識科,考評局在1990年出版的小冊子,封面還有一幅漫畫,描畫一名校長走進教員室問哪位老師想教授通識科,竟嚇得老師立刻躲在桌下,或逃出教員室。此漫畫招來教育團體嚴厲批評,局方其後只好更改漫畫內容,改為教師踴躍舉手,自薦教授通識科。新高中學制實施後,通識科成為必修科之一,師生對通識科的學與教都有深刻的體會,回顧當年的兩幅漫畫,那幅是趣聞,那幅是預見呢?
九十年代初的通識是高補的選修科,開設此科目的學校不多。課程的要求高,又要自備教材,不少老師「怕怕」。
回覆刪除新高中的通識是必修的核心科目,需要大批老師執教,教育局特為任教的老師開設培訓課程,老師可以在工作時間外出進修,需總數100小時,才符合教此科的資格,由學校安排代課老師。當時因科目改動,教節不足的老師紛紛申請教此科,但事實卻不是每位老師均合適教通識。中四至中六三級十二班的新高中,每校所需通識老師的人數也不少。校長明知某些老師有些牽強,只得任其「教學相長」也。
通識的原意很好,意欲讓學生貫通不同的學習領域,又具備自學和批判的思維。但一旦要用考試來評分,就有了局限。小弟常說通識是能力,建基於廣博的知識(不單只是時事),經貫通和融會,內化為學問,養成明辨是非,遇事不惑的能力。能力只能培養,不能用補習方式得來。如果以目前的考試題型和批核方式來給學生通識分數,只是笑話。
《禮記》有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通識。
閣下高見,但在位者不懂或固執己見,落實時又走樣,通識科如今其實沒有趣聞,繼續下去又不是,放棄又不是,如何「收科」呢?俗語的「收科」,是否源自「收拾科目」的意思呢?
刪除小弟預計,三數年後又會有學制和課程的檢討。經「廣泛的諮詢」後,通識將會由核心科目變成選修科目。選修科任由學校決定是否開設,屆時是否收檔,由市場決定可也。
回覆刪除一切還看新特首到時如何處理了。傳聞政府會動用五十億元,改善教育。攪教育,沒錢當然不行,但錢能輕易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例如在決定通識科如何「修科」或「收科」這問題上,便不是錢能解決。錢不能解決的問題才是最考驗領導人的智慧。
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這位新特首,小弟不敢寄以厚望。
回覆刪除50億是選舉時買教界支持之舉措。老實說,香港的教育經費已不算少,問題不在金錢,在政策和制度。
幾方面的人都在各取所需,錢是花去了,能達致效益與否,到時一了了之便算,反正大家的目光只放在三五年的光景。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