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路是售賣二手雜物的檔攤、蔬果店、食店等。經過汝州街、基隆街、大南街、荔枝角道後,桂林街變得清靜,在與醫局街交界之處,有市建局發展的3幢40多層高的住宅物業,取名Trinity
Towers (丰匯)。丰匯的位置包括桂林街61-65號的部份,是新亞書院舊校的遺址,現在開闢為「桂林街公眾休憩空間」。
「桂林街公眾休憩空間」雖沒有新亞之名,但在設計上考慮到歷史因素,供人感受「新亞精神」,當中包括由饒宗頤教授題字的「新亞舊址」牌匾,而新亞書院的校史、舊校舍外觀、校舍平面圖、第一屆畢業禮出席簽名等,都刻製在金屬片上,作永久展示。
較矚目的,是休憩空間內一道以新亞書院校訓「誠明」二字為主題的水牆,水牆前的紀念碑則刻上新亞校徽,更有一道牌匾佇立其中,上刻新亞校歌,又有一幅歷史紀念石牆,刻上第一屆畢業生余英時撰寫的紀念辭和銘文。
除了「丰匯」是華廈,桂林街簡樸如舊,彷彿像是新亞舊址的延續。與「桂林街公眾休憩空間」一路之隔的,有建於1901年的天后古廟。桂林街與基隆街交界的信興酒樓一派舊式作風,茶客要自己動手。桂林街的米芝蓮一星店「合益泰小食」,依然低調,腸粉仍是7元4條。不過,深水埗區已進行了15個重建項目,除了新亞精神或可以「桂林街公眾休憩空間」作記,其餘的桂林街,在市區重建的推土機下,原有面貌將漸趨模糊。
桂林街和新亞精神比較切合。如果是花園道、歌賦山道、山頂道等,就有些格格不入。今日的桂林街,仍是平民區,一般居民並不富裕。當年新亞,物質匱乏,創校者所標榜的,是「艱苦奮進,困乏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這就是新亞精神。今日的香港經濟發達,一般年青人已甚少經歷窮困,難有共鳴矣。
回覆刪除小弟幼年家貪,也是「手空空、無一物」,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不少是白手興家的,他們未必是新亞的一分子,但卻是新亞精神的寫照。
在桂林街新亞舊址保留新亞的一些紀念牌匾,對新亞師生,乃至上一兩代的香港人,均甚具意義也。
其實學校是社會的一部份,所以新亞歷史,亦有香港當年的社會背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不如今日的物質充裕,市民、機構及政府都是節衣縮食,分別在,於困難中,新亞的師生仍堅持學問研究,其精神態度令人佩服。
回覆刪除今天與五、六十年代已有極大轉變,市民生活大幅改善,中國改革開放,香港院校,包括新亞,的生態已改變了,但是歷史仍然應該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