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熱夜」?「熱夜」與「熱日」那個影響大?據香港天文台的定義,「熱夜」即是全日最低溫度在28度或以上,由於每天出現最低溫度的時間多在晚間或凌晨,所以就有「熱夜」之稱,而非「熱日」。因此,如果有「酷熱警告」的日子,出現「熱夜」的機會亦高。由於香港高度城市化,熱力會被建築物、馬路等吸收,令市區的日間溫度較新界地區為低。到了晚上,情況逆轉,建築物及基建將日間儲存的熱能釋放,令市區溫度高於郊區。
最新的研究,是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團隊,聯同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團隊,利用2001至2010年全港溫度分佈數據,並就着本港的城市環境數據,建立一個推算模型。推算結果顯示,本港「熱夜」日數的十年平均值,將會由2011至2020年的32日增加五成,至2040至2049年約48日。團隊又推算,到時本港的最高一小時雨量可達230毫米,比今年的黑雨紀錄增加逾四成,而出現山泥傾瀉、嚴重水浸的機會亦會大增。
研究團隊就最長連續「熱夜」日數的十年平均值,計算出各地區的差異,發現到了2040至2049年,沙田、屯門、九龍、港島北、港島南和機場區域皆成為「熱夜」重災區。炎熱環境會影響睡眠質素,長遠會影響生活,是以「熱夜」數目增加所引致的健康風險,更甚於日間酷熱。
因此,團隊指出,將來的建設項目,如北部都會區等,因有高密度建設,可能更容易成為「熱夜」重災區。團隊建議將臨時支援措施如避暑中心等,改為常設,並提供相關社區服務。又建議政府定期檢討及更新極端天氣預警系統及相關氣象服務、防災備災標準,例如排洪設施的設計等,不能單靠過往的數值,作為未來的建設或管理的依據。(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