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7日 星期四

樓價與疫情

疫情仍肆虐全球,樓市否看淡呢?國際調查機構Demographia最近公布新一份全球92個城市樓價負擔能力報告,指出疫情下的樓價負擔能力比前倒退,與2019年相比,2021年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竟然增加了60%之多。大概是在疫情下,百業蕭條,卻有少數的行業乘勢獲得巨利,令社會的貧富懸殊加劇。

具體而言,樓價負擔能力是「樓價中位數」對「家庭入息中位數」的比率。如果一個城市的比率是3,就代表「樓價中位數」是「家庭入息中位數」的3倍,相當於不吃不喝3年,就可以買得起一個住宅單位。有這樣的地方嗎?有,位於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的匹茲堡市,其比率只是2.7,屬全球最低。

全球最高的,正是香港,比率是23.2,即相當於不吃不喝23.2年才能買得起一個住宅單位,香港還是連續十二年蟬聯全球最難負擔的房地產市場的榜首,而且較去年的比率20.7又上升了,可見疫情下的樓價更難負擔。至於緊隨香港的澳洲悉尼,比率為15.3倍,「落後」於香港達7.9之多,第三的加拿大溫哥華市的13.3更「瞠乎其後」了。(網上圖片)Demographia的報告: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2022 Edition

4 則留言:

  1. 樓價越高,代表機會越多,經濟越發達。不少落後國家的樓價甚低,大件抵食,但一樣乏人問津,但樓價越貴的國家或城市,買家越多。

    當然沒有人不吃不吃來買樓,這類人也不是潛在的買家。很多人希望樓價下跌,原來樓價下跌,帶來的經濟創傷更大。貧富懸殊。古今中外皆然,只要社會保持流動性,具有活力,則可以自然調節。

    在發達的國家,即使樓價高,但也絕少有人要露宿街頭,相反,樓價低的地方,赤貧者更多。

    回覆刪除
    回覆
    1. 閣下所言,不無道理,其實是需要一個平衡,樓價過高(相對於該城市而言),脫離大部份人的購買力,會做成不少社會問題,例如在某國際城市就是,不贅。
      另方面,樓價過份低殘,賤物鬥窮人,亦是一種經濟及社會問題。很多國家其實恆常地關注樓價,必要是會用行政及其他手段,干預市場,當然收效與否,乃是後話。

      刪除
  2. 。。我的退休銀行界表姐,早兩天患癌走了,退下火線,保養得宜,飲食清淡,回想她家人最初住黃大仙七人徒置區,那擠迫狹窄的環境,再搬到新港城,至現今的馬灣,人生如戲,希望她家人節哀順便,上世紀的下半場(約六十午代),香港的樓真的可以說仍是一文不值,短短半世紀,集合五湖四海人仕,辛勤開墾,創做無數奇蹟,中國的大國掘起,也跟香港連連相扣,疫情過後,香港圖際城市,肯定仍保持那獨特的樓價,買不起,租也沒問題,反正生活仍是這樣的過,自求多福,財富與身體,還是後者最重耍,疫情就是一個很好的考驗見証!!路過的讀者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香港不少成功人士在60年代都曾居於徒置區,徒置區是木屋的改良版,公屋、居屋又是再進一步的改良。事業成功後,在私人市場置業,一如貴親戚。
      但沒有一個社會是完全均富的,有人在經濟上會有困難,而房屋、教育、醫療三大範疇是必需的,政府有責任施以援手,例如建公屋、公院、津校等,以補私人市場之不足,這些公共開支十分龐大,成為政府很大的負擔。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