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

參觀香港新聞博覽館

香港新聞博覽館位於香港島中環必列者士街2號,是以新聞為主題的教育中心,前身是1953年興建的必列啫士街街市,活化後於201812月啟用。現址保留原來包浩斯」簡樸實用的建築特色,寬敞的主樓梯、部份攤檔的石枱、「劏雞房」等街市設施仍可見。

香港新聞博覽館設多個專區,展示香港不同的傳媒,包括報業、電台、電視新聞及網上新聞等從戰前至現在的演變。香港的第一份報章是創於1903年的〈南華早報〉,最早的華文報是創於1925年的〈華僑日報〉及工商日報,至1973年〈信報〉創刊後,似乎已無新的收費報章,代之而起的是電子傳媒 (及免費報章)

從香港新聞博覽館展出圖片看到,昔日的報章印刷,工序繁複,要「執字粒」、排版、造紙版、造鉛版、印刷、翻熔鉛版再用等。近年互聯網普及後,網媒成為一股新力量,個人以手機取得的資訊,上載至社交網站,可以更快捷,甚至更具新聞價值。

必列者士街本身甚有歷史價值,後面的永利街曾是小型印刷廠的集中地,很多報章曾在此印刷,而香港新聞博覽館現址的部分,更是坐落於美國公理會佈道所的舊址,年青時期的孫中山先生曾在此受洗成爲基督徒。信步此街,可憶古思今。

6 則留言:

  1. 香港新聞博物館剛開放不久,參觀好像要在網上預約,小弟尚未有緣參觀,但看新月人的介紹,亦足以望梅止渴。

    香港的新聞業歷史悠久,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電子傳媒盛行及互聯網普及前,香港的新聞業以報章及雜誌為主。二次大戰後,香港的報章發展迅速,真的是新聞自主、百花齊放。從新聞博物的圖片,便令人回想起六十至八九十年代香港報業之盛,也勾起不少回憶。

    小弟幼年,視閱報為樂事,只不過當年沒有零用錢,無能力自行買報紙,看的都是家父前一晚帶回家的「隔夜報」,讀的是隔夜新聞,但已是甘之如飴。記得當年家父看《晶報》,每天出版兩大張。當年的報紙是黑白印刷,沒有彩色,看完後手指會沾上油墨。後來《天天日報》以彩色印製「報頭」,是很新鮮的事情。當年小弟讀的《天天日報》,並非家父帶來,乃是家兄所買。家兄比小弟年長,學問又好,甚得小弟和幼弟敬重。因家兄之故,小弟偶可閱讀《天天日報》和《中國學生周報》,見識增廣不少。當年香港的報章,除了娛樂報刋,大多有其政治立場,也各有忠實的讀者。看慣了某一份報紙,追看其副刋的連載,也就不會隨便𨍭看其他的報章了。但記得家父原看《晶報》,六七暴動期間,改看了《快報》,小弟因此也看《快報》。今日憶起此故事,更明白「孟母三遷」的道理。

    小弟高中之後,開始自行購買報章,當時所讀的,是的《香港時報》,主要是喜歡時報的波經和副刋。當年每有大場賽事,比賽當天和翌日,《香港時報》往往銷售一空,可見當年香港人對足球的狂熱。

    從報業的發展和興衰,往往反映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但相信新聞博物館所展出的,只是「硬體」,背後的種種現象,只可以由「老讀者」自行回憶了。

    小弟年前有幸聆聽香港昔日某著名報人,憶述六七十年代的報業風雲,他娓娓道來,知無不言,令小弟上了寶貴一課。他主辦的報章,早已結業,但當年人才輩出,一紙風行。小弟曾問他,當年報刋既政治立場,如何保持新聞的客觀和可信。他說,新聞不能加入記者或編輯主觀的意見和判斷,只有在社論才可表示立場和政治形態。所以,報紙的社論很重要,寫社論的,是報章的主筆,非等閒者可以擔任。他的說話,和明報的創辦人金庸所主張的「事實不可歪曲,意見大可自由」不謀而合。

    今天香港的報章,數目大減,其質素和公信力,也隨之下降。撫今追昔,教人慨嘆。

    回覆刪除
  2. 拜讀鴻文,為之汗顏。但其中一句:「小弟曾問他,當年報刋既政治立場,如何保持新聞的客觀和可信。」此句是否有手民之誤?願聞其詳,再一併回應。

    回覆刪除
  3. 謝謝新月人指正。此句確有筆誤,更正如下:
    小弟曾問他,當年的報刋有既定的政治立場,又如何保持新聞客觀和可信?


    回覆刪除
    回覆
    1. 「當年的報刋有既定的政治立場」,這正是新月人期待的答話,亦是最值得尊敬的立場。

      很多人以為中立最可貴,但其實會思考的人就會有價值觀念,然後又有立場。敢於持守立場,又坦然公開自己立場,並不會降低刊物的公信力。反而閃閃縮縮,隱藏自己立場,扮中立,才是問題所在。

      昔日的報人,相信包括閣下認識那位前輩,都立場鮮明,認同的,可以成為他的忠實讀者,不認同的,不用勉強,買其他報章好了。香港今天這些報刊已所餘無幾了。這些報章曾是一代人的精神食糧及知識寶庫,參觀香港新聞博物館,不締是向這些新聞工作者致敬。

      刪除
  4. 新月人所言甚是。當日的讀者,也是立場鮮明的,所以,報章能切合自己的立場,自然會購買。各類的報章,各有讀者。

    有既定的政治立場,固然值得尊敬。但新聞業也應有其操守,這些操守凌駕在立場之上。例如新聞真實,用字準確,評論持之有理,合符邏輯。即使是批評政敵,也要基於其所作所為,言之有據,不可無中生有,抹黑和中傷。

    昔日香港的大報,很重視報格,也即是報館的聲譽,重大的新聞,多方求證,避免出錯,用什麼作頭條,所取字眼如何,由主編和各編輯開會敲定。

    以上所說,實在是上文所提及的著名報人的教益。小弟對他由衷佩服。他的指教甚多,但未便在此一一細表,有些香港的報業掌故,非經他同意,更不敢隨意轉述。

    回覆刪除
    回覆
    1. 閣下雖不明言,但新月人亦可猜中一二這些上一代的報人。

      時代經已改變,傳播的技術與方式亦已改變,但不代表他們所持守的價值可以因而拋棄。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