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中大新貌

本港大學學制三改四,為應付雙班年新生倍增,大學增加不少新建築,亦為中大帶來新貌,不過新貌都融入校園,須要找找。沿球場旁的石徑走,踏著滿地的花瓣,經過開著睡蓮的湖邊,來到池旁路剛落成的「龐萬倫學生中心」,那是學生新的活動重地。

池旁路的新建築,還有「康本國際學術園」,附設扶手電梯系統,沿地勢而上,連接同是新建的「伍何曼原樓」, 兩者與新落成的建築學院,構成港鐵大學站附近的中大新貌和新地標。

扶手電梯之後,穿過祟基學院宿舍群,已抵半山的大學道。座落於這半山的,是新增設的「善衡書院」及「晨興書院」,兩者建築風格不同,都為中大帶來新貌。

從「晨興書院」走到俗稱的「百萬大道」,有一兩株黃花風鈴木正開花。圖書館的新翼與舊館高度相若,而且較著重通透感,沒有舊館的厚重,雖是中大新貌,沒有影響校園原本的中軸線。

「百萬大道」旁的文物館有多項文物展覽,其中仍有「華夏第一龍」。文物館不算是中大新貌,但舊館建築如展出的紅山文化的玉龍,同是以簡約為美。中大校園面積大,走馬看花,未見三改四有明顯影響。

4 則留言:

  1. 大學教育要因應社會的需要,與時並進。大學教育普及,學校要增加學額,擴大規模,也自然不過。中大校園廣闊,新增的書院和建築物,其設計既配合天然環境,又融和舊有建築,和諧自然。所以,並不會因為學生人數多了、建築物多了,感到侷促。
    另外,從外在看不到的,可能是大學的課程、教學方式、師生關係、核心價值等改變。小弟近來接觸一些中大人,說現時說來自強國,說普通話的中大學生大幅增加,這也是改變。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的,大學有了大樓,如果沒有大師,也是徒然。雙班年令本港的大學紛紛蓋大樓,在大學校園很易看到外表,不知內裡,和以貌取人沒有什麼分別。
      本港的大學有很多強國學生,此乃事實,香港的教育要國際化,但來港就讀的以強國人最多,中大亦不例外。論國際化,香港不比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因為英語是國際語言,國際化其實只是美國化,英國化,難道是印度化、巴西化嗎?論英語水準及通行程度,香港算老幾?只是比強國好些而已。

      刪除
  2. 教育的質和量孰重?可否在量增加時,質也同時提升?
    大學擴充規模,增收學生,如何令質和量兩者兼顧?
    美國的Ivy League學院會否經常只維持某固定數量的學生?

    回覆刪除
    回覆
    1. 今年本港各大學增收學生,是因應新高中學制下的雙班年而且,其實政府資助的大學學額仍只有15.5%左右,入學的仍然是成績好的一群,理論上3年後各大學的新生人數會回復正常。

      反而副學士人數大幅增加,有些專上院校出現濫收,而副學士的升學及出路不易解決,這才是新高中學制產生的問題,前日港台鏗鏘集亦有報導。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