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牛頭角下邨的面貌

牛頭角下邨一區早於2003年清拆,牛頭角下邨二區亦已2012年2月完成拆卸工程,舊日的面貌消失得無影無踪,網上的地圖從來只會「更新忘舊」,幸好保存了一本舊版地圖,才能辨識一區和二區內原有的座數。

牛頭角下邨一區即舊日的第1座至第7座,拆卸後於2012年重建的公屋大廈有5座,即貴月樓、貴亮樓、貴顯樓、貴新樓及貴輝樓,合起來即「月亮顯新輝」,新大廈設計美觀,牛頭角下邨一區的面貌比前漂亮。

牛頭角下邨的「月亮顯新輝」不設商場街市,但有行人天橋連接牛頭角市政大廈,裡面有菜市場及熟食檔,其中一熟食檔的4餸一湯,白飯任吃,只售24元,檔主顯然不是大財團,沒有賺到盡。飯餸多,吃剩一半,離開時檔主竟趨前問個究竟,牛頭角下邨換了新面貌,人情味仍在。

牛頭角下邨二區即舊日的第8座至第14座,現時全區仍是一大片空地,從港鐵德福站可以毫無阻隔地看到位於牛頭角道密麻麻如屏風的淘大花園,不論將來牛頭角下邨二區會興建文化中心、演藝廳、公共房屋大廈、或者私人樓宇,目前這片3.5公頃的空置土地正為該區締造一幅開揚的奇景,實屬罕見,雖不是永恆,但曾經擁有。

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中國人要學怎樣的英文?

「中國人要學怎樣的英文?」是學者孫述宇在「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的講題之一。題目很吸引,香港歷史博物館演講廳的人龍一度排到館外。

中國人要學怎樣的英文?兩岸三地,佔了人口最多的大陸和台灣,標榜的都是美式英語。可能因香港曾受英國統治,香港的英文主要還是英式。不計算澳洲東南亞等國家地區,英語的兩大陣營就是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

學英式英文會比較「正宗」嗎?孫述宇認為這是誤解。回顧歷史,英語在17世紀發生了一個Great Vowel Shift (GVS) (元音大推移),轉變主要體現在英語長元音的變化上。但當年那些離鄉別井到北美洲的人,卻沒受GVS影響,因此美式英語反而是英國原來的口音。因此孫述宇推斷英女皇依利沙白一世說英文,會較依利沙白二世接近美式英語。

英語是現今世界的通用語 (Lingua franca),孫述宇推測這通用語會趨向簡化,但英式英文有很多idioms,不易明白,例如 all hands on deck 或 he knows the ropes 等用語,不是人人懂鬼。另外,發音方面,在北美洲保存下來的美國口音其實較合理和較清楚,加上美國國力較強,影響力較大,所以英語口音不再由英國人主導。

那麼中國人是否要學美式英文呢?目前美式英文影響力較大,但孫述宇認為英文仍不斷在演變,美式英文也不例外。

散會後才想起更基本的問題:「中國人為什麼要學英文呢?」香港中文大學剛公布一項調查,發現中國人對「學英文致成功」的說法同意度比02年下降1成半,但仍可見「致成功」是中國人學英文的動機。不過,英國作家 Nicholas Ostler 指出,英語的主導權已開始被其他語言挑戰,中文、西班牙文及日文的使用持續增長,估計英文作為世界通用語言仍會持續最少兩個世代。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枇杷

三月尾四月初,已有枇杷上市,枝葉與果實束在一起售賣,以示是本地的產物,有別於與泰國枇杷。不過每磅16元的價錢,是連枝和葉都計算在內,付出28元,只有13個果實。枇杷早上市,原來是枇杷樹在秋季或冬季開花,翌年春天或初夏結果,比很多其他果樹要早。

枇杷的果實呈橢圓形,色淡黃,剖開後內有5顆棕色的果核。果肉軟而多汁,購得的枇杷味道清甜,只有兩個稍酸。枇杷營養豐富兼「正氣」,含有多種果糖、胡蘿蔔素、鉀、磷、鐵、鈣和維他命A、B、C等,中醫更認為枇杷果實有潤肺止咳的功效,用枇杷、蜂蜜、貝母等製成的川貝枇杷膏,有止咳潤肺的功效。枇杷果表皮較韌,還有很細小的白色绒毛,剝皮後吃,口感較佳,亦可能較易消化。

枇杷 (Eriobotrya japonica) 屬薔薇科的常綠小喬木,高3至4米,樹葉深綠,質厚,背面有絨毛,邊緣成鋸齒狀。本港有種植枇杷樹,去年11月在一家農場就看到,還開了花,色淡黃,數朵花聚生成束狀,如今應有收成,所以購得本地枇杷也不足為奇。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港大百周年校園

從許愛周科學館,經名為「大學街」(University Street) 的全天候的雙層行人通道,走到港大新建的百周年校園。「大學街」沿途有很多寫著「往逃生集合點」的指示牌,應是為了符合消防要求,逃生方向似乎只有一個,都是向校本部,未知是否只是暫時的安排。

港大百周年校園有三座新教學大樓,即逸夫教學樓、賽馬會教學樓和鄭裕彤教學樓,由文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及法律學院使用。另外還有智華館和李兆基會議中心。百周年校園地盡其用,大樓都是向高發展,身處百周年校園,太接近大樓,仰觀角度有限,難窺全豹。

因此,比較吸引視線的,還是百周年校園內的三個學術庭園,雖然是新設,已開始見花木成長,鄭裕彤教學樓下還有荷花池,睡蓮正開花(圖片:Paul),水中有錦鯉。

港大百周年校園原址為水務署的水庫,有60多年歷史。現時已在岩洞內重建海水配水庫,釋出地面土地,建設校園。這是本港首個這類工程,荷花池對開保留著屬三級歷史建築著的前濾水廠房。

港大百周年校園實行「一人一磚」計劃,讓校友透過捐款,於磚塊上留言,籌款助建新校園。百周年花園還未完工,其中一部份的磚塊仍有待安裝。

離開港大,從薄扶林道的一條行人天橋回望,百周年校園的外觀才較完整地呈現眼前。站得遠,看得清。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無手機焦慮症」有必要

「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bia) 是指人太專注於使用手機,忽略社交關係,更會害怕沒有帶手機。香港研究協會訪問了千多名智能手機用戶,有53%表示會因忘記帶手機而感到焦慮,當中近六成受訪者連去洗手間時都會使用智能手機。那麼,「無手機焦慮症」可以避免嗎?絕不可以,而且「無手機焦慮症」還有其必要性。

為什麼「無手機焦慮症」有必要呢?回想十多廿年前手機未普及時,市面很多藥房士多門前的當眼處,都放置一具固網電話,供人借用,現時這情況已絕跡,路旁的電話亭亦絕無僅有,加上任何機主亦不會借出手機給陌生人,所以如果出門忘記帶手機,就像流落荒島,唔驚就假,「無手機焦慮症」其實人人都有。

另一種「無手機焦慮症」略為不同,是為了遲遲未有新機上市而焦慮,因為沒有新機上市,就看不到背上有對翅膀的美麗天使推介手機,好像若有所失。愛美是人的天性,只好承認,這種「無手機焦慮症」也有必要。

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鳶尾花奇特

無論是開花時間和外型,鳶尾花都是一種很奇特的花。一天早上怱怱經過,看到花開遍了一園,十分美麗,怎知傍晚回來,連一朵也不見了。問負責種花的員工,告說這是鳶尾花,上午開放,下午3至4點枯萎,下雨天不開花,陽光猛烈也不開花。想看鳶尾花,先要留意天氣。

鳶尾花的外型奇特,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約30至40公分,葉子長如劍狀,但花莖又扁平得像葉狀,頂端有鞘狀的苞片,開出的花朵有6瓣,其中3瓣白色,基部有紅褐色斑塊,其餘的3瓣藍色有白紋。因為白色的3瓣向外翻,藍色的3瓣卻向內翻,令鳶尾花看來奇特有趣。

鳶尾花 (Neomarica gracilis) 原產巴西,所以又名巴西鳶尾,又因它外型奇特,不同角度有不同形狀,最像是蝴蝶,所以它還有其他別名,例如馬蝶花、玉蝴蝶、藍蝴蝶和鳶尾蘭等。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中大新貌

本港大學學制三改四,為應付雙班年新生倍增,大學增加不少新建築,亦為中大帶來新貌,不過新貌都融入校園,須要找找。沿球場旁的石徑走,踏著滿地的花瓣,經過開著睡蓮的湖邊,來到池旁路剛落成的「龐萬倫學生中心」,那是學生新的活動重地。

池旁路的新建築,還有「康本國際學術園」,附設扶手電梯系統,沿地勢而上,連接同是新建的「伍何曼原樓」, 兩者與新落成的建築學院,構成港鐵大學站附近的中大新貌和新地標。

扶手電梯之後,穿過祟基學院宿舍群,已抵半山的大學道。座落於這半山的,是新增設的「善衡書院」及「晨興書院」,兩者建築風格不同,都為中大帶來新貌。

從「晨興書院」走到俗稱的「百萬大道」,有一兩株黃花風鈴木正開花。圖書館的新翼與舊館高度相若,而且較著重通透感,沒有舊館的厚重,雖是中大新貌,沒有影響校園原本的中軸線。

「百萬大道」旁的文物館有多項文物展覽,其中仍有「華夏第一龍」。文物館不算是中大新貌,但舊館建築如展出的紅山文化的玉龍,同是以簡約為美。中大校園面積大,走馬看花,未見三改四有明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