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石板街的新與舊

石板街是位處最時尚的中環區的最古老街道,新與舊並存。沿皇后大道中走,不用抬頭,也不會錯過石板街。走到皇后中心,旁邊有19級很陡直的石級,由大大塊的麻石砌成,貌古舊而堅實,腳步很自然的被吸引向上走,於是,人就踏在石板街。

之後的石板街斜度不算大,路面仍是由一塊塊的古舊大石板砌成,而且是一塊凹下一塊凸起,可以想像,在雨天也不怕路滑。這段石板街兩旁有許多小攤檔和綠色的鐵皮小屋,很有懷舊色彩,但售賣的卻是新潮的飾物和成衣等。

沿石板街上行,越過士丹利街後,兩旁的小店更密集,貨品色彩繽紛,連最「攪鬼」的化妝面具和大隻佬肌肉都一應俱全,古舊不變的依然是石板砌成的路面。

繼續向上行,越過威靈頓街後,石板街兩旁營業的小店不多,的行人疏落,正好以腳步細味百年經歷的古舊石板,慢慢走到荷李活道與雲咸街之間,結束石板街之行。

古老的石板街,正式名稱是砵甸乍街,命名的年份是1858年,以紀念第一任香港總督砵甸乍。石板街有新與舊,一直不變的,只是路面古舊的石板,默默地承載著百多年的往事。

6 則留言:

  1. 新月人所拍石板街的圖片,勾起小弟一段童年回憶。

    小弟尚在童蒙之際,曾多次由父親攜往石板街。小弟記得
    家父說:「這叫石板街。」名字獨特,街道陡斜,所以印象難忘。

    當時家父在石板街、威靈頓街附近工作,但很晚才收工。小弟每每呆坐在他工作的「鋪頭」,多次追問什麼時候才回家。父親說:「快了,快了。」但每次回家,都已是萬家燈火。

    由中環回家要坐渡輪,小弟總會在渡輪上沉沉入睡,一覺醒來,已臥在睡床,是翌天的早上。回想起來,應該是家父把小弟抱在懷裡,上岸後再步行回家。父親步伐平穩,從未試過把小弟從睡夢中驚醒。數十年彈指即過,看新月人的圖片,不禁憶起當年的父子情。

    回覆刪除
    回覆
    1. 閣下這篇留言,感情真摰,新月人到石板街只像蜻蜓點水,想不到卻拋磚引玉。

      童年往事最難忘,閣下的父子情真實細膩,文字好,感染力強,似水留年,令新月人為之唏噓,一再捧讀閣下佳作。

      從中環上落威靈頓街、荷李活道,最快是走石板街,比行人電梯更快,落更快,因為人可以行得比電梯快。最慢是坐巴士,但拖或抱住小童又作別論。

      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3. 說起砵甸乍(Sir Henry Pottinger),他是第一任香港總督,也是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英方的代表,當時清廷的代表是耆英。

    砵甸乍的任期很短,只有兩年,於1844年離任,從此至末代港督彭定康,開展了英國在香港150多年的統治。香港開埠時,是荒蕪的漁村,人口只一萬多,一個半世紀的變化,堪稱奇蹟。讀中國近代史及香港史,當可知當中的原由。可惜近年的讀史者越來越少,一般年青人對歷史尤不甚了了。

    吾等只能從書中得知香港開埠的歷史,但卻有緣見證英國撤出香港的情況。1997年6月30日,大雨滂沱。彭督與其三個標緻的女兒,揮淚和香港人依依道別,情景至今歷歷在目。今日不少港人仍心懷在女皇統治下的日子。正是:「懷緬過去常陶醉,一半樂事,一半令人流淚。夢如人生,快樂永起取,悲苦深刻隨骨髓。」多謝鄭國江先生及薰妮姐姐。

    回覆刪除
    回覆
    1. 更正:上立的鄭國江應是盧國沾之誤。

      刪除
    2. 閣下指出懷緬女皇統治下的日子,從民族主義立場看,本來說不過去,但在香港居住久了,就會明白,回歸前與回歸後的香港管治,就如曼聯對上海申花,未打已知結果,起碼英人不會賣港求榮。

      一條石板街,滿載香港百年往事,更留下閣下父子的足跡
      及父子情。閣下有空不妨多到石板街走走,懷緬一下。如果看到一個傻佬手持傻瓜機在石板上走上走落,這人可能就是新月人。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