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正紀念堂站出口5走上地面,先經過國家劇院,是一座仿中國宮殿形式的建築,與它隔著廣場相對的是國家音樂廳,同樣是古色古香的建築。廣場面向中山南路的入口有牌樓,上書「自由廣場」,亦即昔日之「大中至正」牌樓。
中正紀念堂大孝門入口是正堂下層,有電梯通往上層。正堂上層安放著高十多廿呎的蔣中正座姿銅像,銅像後方牆壁懸掛有「民主、倫理、科學」字樣。當時剛好有儀隊進行交接,全場肅靜,只聽到儀隊的步操聲。
交接過後,參觀群眾可以比較走近些仰望蔣中正銅像,更看到中正紀念堂頂部的中華民國國徽。在香港隨意慣了,到歷史人物的紀念堂感受一下莊嚴的氣氛,是很好的經歷。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小弟兩年前也曾重遊中正紀念堂,它展示總統蔣公一生的事蹟,也陳列不少與蔣公有關的珍貴的文物,值得細心欣賞。參觀者有不少是大陸的遊客,也有些是蔣公的崇拜者。小弟曾目睹幾位長者在蔣公銅像前肅立敬禮,猜想他們或許是曾經追隨蔣公的老兵吧。
回覆刪除中正紀念館些的花圃是台北市民消閒的地方,有人閱讀,有人休息,有人練武術,各適其適。
小弟十分羨慕台北人有些文化和休閒空間。香港如果有樣的的地方,今天可能會CY被用作興建公屋、或由政府與私人發展商「合作開發」,解決居住問題。
今天香港有如當年中國大躍進時期的「全民煉鋼」,是全民搞房事,似乎房(屋)事解決了,什麼問題也會解決。因此,小弟大膽建議,把香港的維園改作興建公屋,必定很快增加十多萬單位。每年的七一遊行少了一個聚集點,對CY是一舉兩得也。
聽說台灣和星加坡的人口密度都比香港高,但香港最擠迫,樓價最高,原因是香港的居住用地太集中,還有很多土地資源未開發。政府是擠牙膏式去開發土地,保持高地價政策,這會合乎政府及地產商的利益。施政報告沒有大刀闊斧的落實增加土地,真正動用的只是細細塊,起個人工島的只是概念。
刪除閣下大膽建議把香港的維園改作興建公屋,新月人則建議用西九全部作住屋用地,不用建大白象藝術館了。這些建議其實會大量增加土地供應,拉低地價,損害政府及地產商及一些業主的利益,是行不通的。港人只好繼續捱貴樓。
新月人說得對,高地價有利政府和地產商的收益,這核心問題觸動不得,地產商的老虎庇股也摸不得。所以,如果大家對CY能打破以上的規則,可能會天真和傻了一點。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