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香港印度會

香港有個印度會,位於伊利沙白醫院的加士居道出口,即加士居道24號。會所高於路面,又樹木遮蔽,只看到入口的階梯。雖然入口有「會員專用」的中英文字眼,但非會員仍可進入印度會的餐廳。

香港印度會所只兩層高,地下是接待處和餐廳,但午間只開放2樓的另一個餐廳,面積約1,000方呎,擺放十多張餐桌,雅緻整齊,可容百多人,還有投映設備,台上有印度式座位,所以餐廳還可供會議之用。

印度會的午餐有湯、主菜 (有3款任擇,價錢各異)、印度白飯或烤餅、飲品一杯。當日選了是日咖哩 (配雞肉)。餐湯味道普通,但咖哩香味濃郁,咖喱角皮脆而不油膩,烤餅的熱度和質感俱皆,以食物論,每份58元十分公道,如果連同場地的質素,則物超所值了。

香港的印度會其實佔地不大,兩層高的建築,旁邊有一個天井和另一塊像網球場大小的空地,都可供燒烤之用(要向Gold Fish Services (HK) Ltd 預訂)。現時香港政府絞盡腦汁覓地建屋,有些私人團體會所一直以象徵式租金租用大面積土地,情況開始引起大眾關注。不清楚印度會的土地屬什麼性質,但它佔地不大,餐廳又招待外界,給人比較正面的印象。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火焰木

正值冬天,開花的植物不多,花朵開得又多大,聚在樹頂,顏色橙紅如火焰的,只有一種樹,名字就叫火焰木。

火焰木或火焰樹 (Spathodea campanulata)非常高大,看到的那棵有十多公尺高,在樹下很難看清楚花的形狀,要找個附近較高的位置觀看。

火焰木的花有點像鬱金香,又因火焰樹原產於非洲,所以該樹的英文名又叫African Tulip Tree。

看到火焰木,很容易聯想起鳳凰木,它的英文名 Flame of the Forest 也是以火焰為名,但鳳凰木的花朵顏色更紅,長得更密集,而且是在五、六月間開花,所以兩者不會混淆。距離鳳凰木開花的夏天還遠,火焰木這時開花,正好為寒冬添暖意。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石板街的新與舊

石板街是位處最時尚的中環區的最古老街道,新與舊並存。沿皇后大道中走,不用抬頭,也不會錯過石板街。走到皇后中心,旁邊有19級很陡直的石級,由大大塊的麻石砌成,貌古舊而堅實,腳步很自然的被吸引向上走,於是,人就踏在石板街。

之後的石板街斜度不算大,路面仍是由一塊塊的古舊大石板砌成,而且是一塊凹下一塊凸起,可以想像,在雨天也不怕路滑。這段石板街兩旁有許多小攤檔和綠色的鐵皮小屋,很有懷舊色彩,但售賣的卻是新潮的飾物和成衣等。

沿石板街上行,越過士丹利街後,兩旁的小店更密集,貨品色彩繽紛,連最「攪鬼」的化妝面具和大隻佬肌肉都一應俱全,古舊不變的依然是石板砌成的路面。

繼續向上行,越過威靈頓街後,石板街兩旁營業的小店不多,的行人疏落,正好以腳步細味百年經歷的古舊石板,慢慢走到荷李活道與雲咸街之間,結束石板街之行。

古老的石板街,正式名稱是砵甸乍街,命名的年份是1858年,以紀念第一任香港總督砵甸乍。石板街有新與舊,一直不變的,只是路面古舊的石板,默默地承載著百多年的往事。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零碳天地與零碳建築

零碳天地是位於九龍灣常悅道的一座零碳建築,而所謂零碳建築,就是建築物本身能夠再生的能源,等同或超過它消耗的能源。所以零碳建築不是「零排放」,正如一個從賭場全身而退的人,只是「零輸錢」而不是「零賭錢」。

建築物本身怎樣再生能源呢?零碳天地透過安裝於的屋頂的太陽能三種太陽能光伏板、光導管及捕風塔等設施,產生約30%的再生能源,其餘70%則透過用廢食油或生物柴油生產電力。

雖然零碳建築可產生能源,但仍要減少消耗,所以建築物以對流通風,將鮮風引入室內,並以感應器監察溫度和濕度,通過智能系統控制窗戶、吊扇。巨大的吊扇轉速低而流量高,比較節能。必需用冷氣時,置於地面的圓形冷風出口,會把冷氣直接吹向身體,不用將整個空間吹冷,是較節能的冷氣系統。

此外,為了改善周邊微氣候,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建造費達二億四千萬元、佔地一萬四千平方米的零碳建築,有一半以上的面積闢為綠化區,種植了300多棵樹木,包括都市原生樹木。

零碳天地的設置先進而齊備,難以盡錄,是零碳建築一個美輪美奐的示範單位,也是零碳排放的典範。要考慮的,是一切零碳設施價值不菲,例如大吊扇由美國進口,每把十多萬元(忘了是港元還是美元),但家居電扇只數百港元。經濟因素以外,更要考慮的,是這類設施很佔用空間,怎樣把零碳建築方式,應用到香港石屎森林裡的鉛筆樓、屏風樓、發水樓、劏房和箱房呢?在連覓地建屋都困難重重的香港,零碳建築示範單位能夠變成「實盤」嗎?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位於台北市中心,捷運淡水線有中正紀念堂站,此站的特色是不設廣告位置,不過卻有大量空間給團體作藝術作品展覽,所以莊嚴整齊中又有藝術色彩。

從中正紀念堂站出口5走上地面,先經過國家劇院,是一座仿中國宮殿形式的建築,與它隔著廣場相對的是國家音樂廳,同樣是古色古香的建築。廣場面向中山南路的入口有牌樓,上書「自由廣場」,亦即昔日之「大中至正」牌樓。

「自由廣場」當日有大型宗教活動,參加人數很多,設置了帳篷,又擺滿紅色的圓凳子,但秩序井然,沒有影響通往中正紀念堂的瞻仰大道。在瞻仰大道看中正紀念堂,高聳威嚴,但近期有修繕工程,階梯已被圍封。

中正紀念堂大孝門入口是正堂下層,有電梯通往上層。正堂上層安放著高十多廿呎的蔣中正座姿銅像,銅像後方牆壁懸掛有「民主、倫理、科學」字樣。當時剛好有儀隊進行交接,全場肅靜,只聽到儀隊的步操聲。

交接過後,參觀群眾可以比較走近些仰望蔣中正銅像,更看到中正紀念堂頂部的中華民國國徽。在香港隨意慣了,到歷史人物的紀念堂感受一下莊嚴的氣氛,是很好的經歷。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錦田樹屋和古蹟

新界元朗錦田有錦田樹屋,也有很多古蹟,值得一遊。當日在西鐵錦上路站B出口,過錦田河及錦田公路,進入錦田市,經過錦田公立蒙養學校,再越過錦田繞道、錦田河及治河路,來到北圍村、水頭村及水尾村的入口。

未看錦田樹屋,先看為敬母而建的便母橋。從路口直走,過鐵橋,來到水頭村的便母橋,河中央有一石墩,上有花崗石板,連接兩岸,橋旁有石碑記載橋歷史。在康熙43年 (1710年),鄧俊元為方便母親過河請工匠用6年時間建造,至今近300年,仍可通行,這古蹟旁已另建新橋,石碑後方亦建了數座新型村屋。便母橋通往周王二公書院,建於康熙23年 (1684年),有300多年歷史。

從便母橋折回,走到水尾村。水尾村天后宮面向一個廣闊的水池,從元朗谷亭街開出的601專線小巴以此為終點。水池旁有遊樂場,其側就是錦田樹屋。樹屋非常獨特,原來是有一株巨大老榕樹,開始時根幹夾纏著一間石屋而生,長年累月後,屋已荒廢,像被榕樹吞噬了,剩下屋形的中空及一些磚牆和門框,榕樹已列入《古樹名木冊》(編號LCSD YL/6)。

錦田水尾村與水頭村確是古蹟處處,相隔不遠已有清樂鄧公祠及廣瑜鄧公祠,前者可追溯至明朝 (1490 年),即500多年前。長春園則是習武的學堂,至今有百多年歷史,兩者都是一級歷史建築。習文的有力榮堂書室和二帝書院,都是法定古蹟後者還是一所供奉文昌和關帝的教學場所,建於清道光年間,現時還保存著舊書桌椅。

錦田的古蹟(包括樹屋)豐富,且能與自然風景共存,很有古貌。錦田文化物產俱盛,是錦繡良田,今日雖不再耕作,但20分鐘車程以外的元朗大榮華酒樓,有鄉村風味的九大簋供應,大家吃到香茜燒米鴨、白水浸烏頭、時菜鯪魚球、蠔油炆北菇、糖醋酥肉青、雜錦炒菜絲、陳皮豆豉蝦、盆菜豬肉、圍頭五味雞、奶王水晶包等,還有豬油和古法頭抽撈白飯,是否重現錦繡良田不曉得,只知道吃得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