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香港教育往何處去?〉

著名電影導演張堅庭在《明報》(2010年6月6日)的〈香港教育往何處去?〉一文,提出一些香港教育的方向建議,例如官僚棄權,讓學校有自主權,不需跟隨教育局的考試指引等。他的文章令我想起過往的一些教育政策。

 
香港教育制度需要「棄權」嗎?如果張導演的「棄權」是相當於「放權」(權力下放),那麼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早在1991年已在《The School Management Inititative》(SMI)的政策文件提出,落實後成為如今的「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這是師承影響力遍及全球的「戴卓爾主義」,簡單地說,它有兩條主線,其一是權力下放,讓學校鬆綁,追求卓越。但「權」與「責」是連體嬰,所以第二條主線就是讓市場力量決定那些學校屬於高效能,可繼續玩。具體地說,學校辦得好,家長歡迎,學生多,撥款便多,反之則撥款減少,最後「殺校」。有學校辦得好但仍然收生不足嗎?等於問:有叫好不叫座的電影嗎?導演話有,老闆話冇。
在香港教育制度裡,另一種「拆牆鬆綁」是2000年的政策文件《Learning for Life Learning through Life: Reform Proposals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裡面提出包括3-3-4學制與終身學習的理念,但考試還是有的,只是換個形式。國際學校雖然不用跟隨教育局的考試指引,但仍要考IB(國際文憑)試。

從以上看到,政策是有的,也算具體,但在香港教育制度裡實施後,成效如何?有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些問題很值得探討,只是範圍也大,嚴重超出了我的能力而已。

2 則留言:

  1. 教育辦得好不好,不能單靠一套政策來行事,如果像如武俠小說中的《九陰真經》或《玉女心經》或什麼劍法,武林各路英雄,誰搶得到這套武林秘笈,依書練習,武功就天下第一,這樣就單簡得多了。何況這套由大學學者、政府官僚以及工商界精英合著,再抄襲一些外國理論而成的「教育真經」是否那麼管用,也值得存疑。
    國民道德、社會風氣、大眾的價值觀念、家庭教育、政府的領導能力,在在都影響著下一代,校園和社會是融為一體的。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而在育人。當政府失卻公信力的時候、當大小官員都言不由衷的時候、當官商勾結,利益失衡的時候。你要花上十倍的努力去教育下一代什麼是公義和誠信。當社會唯利是尚、趨炎附世、報章雜誌和電子傳媒日趨「八卦」庸俗;當大學迎新日也以「獎門人」式遊戲自誤的時候,你如何何和學生談論正直仁愛、生活品味?當執政者也不注重中文,只視中文為一種語文工具、當政府的公文也錯漏百出、累贅西化以致「大陸化」的時候,你如何讓學生由喜愛中文以至喜愛自己的國家民族?當地產商操控民生,樓價升至三五七萬元呎價的時候,我們將年青人怎會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這是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往相對較公義和平等、有法可遵的國家受教育和生活的原因。
    香港教育的另一個問題是97年後太快,也太刻意地要和中國接軌,但這兩列火車百多年來卻是行駛在不同闊度的路軌上啊。
    教育辦得好,要官員放權、棄權?張大導看得太簡單了。

    回覆刪除
  2. 你提出嘅意見,句句到肉,政策對咗頭,重要得到大家認同,齊齊落實,否則就似好好嘅種子落咗係石頭上,亦冇法子發芽成長。「校本管理」係有民主思想嘅國家,再加上留年有強人戴卓爾推行,先至成功。來到香港,落實情況又唔同咗,不過太長篇,唔好講嘞。
    另外嘅終身學習、自主學習、學會學習等等,都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大力推動嘅,得到世界認同。你所講嘅香港社會風氣,的確令人擔心係一種不利因素,希望教育政府都順利起錨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