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書展取消少女模特兒簽名會
第21屆書展將於7月21至27日於會展舉行。上屆書展有少女模特兒舉行簽名會,十分轟動,今年貿發局禁止「意識不良及低俗宣傳活動」,飭令取消約10場(包括周秀娜)的少女模特兒簽名會。
貿發局的解釋是書展「以發展老少咸宜、形象健康的文化平台,及推動良好閱讀風氣為主」,認為少女模特兒簽名會破壞宗旨,不過沒有說明甚麼活動是屬於意識不良或低俗。再看下去,原來今年獲邀出席書展的,包括英國大文豪、內地人氣作家、台灣名嘴、香港文壇教父等。不過,這些「猛人」在青少年心目中地位如何?如果「猛人」在書展與少女模特兒打對台,大多數青少年會怎樣選擇呢?如果賽果像葡萄牙對北韓,有人輸得起嗎?
拒絕了少女模特兒在書展舉行簽名會,並不代表她們的青少年fan屎會改投「健康文化平台」。書展、車展、電腦展都是商業活動,少女模特兒的作品和「健康讀物」同是商品,為什麼前者會大受歡迎,搶盡風頭呢?是因為香港社會「不健康」嗎?封殺少女模特兒簽名會能解決問題嗎?
上屆書展後,在2009年10月27日香港電台電視節目《薇微語》中有以下對答(大意):
主持人:「對香港或香港人的偽善,你有什麼觀察?…」
周秀娜:「好悲觀咯,悲觀是覺得我可能是或者已是其中一份子,這是我從潮州來到之後觀察到的第一件事…我初來時覺得香港是個美好的社會…香港是個很有禮貌的社會,但禮貌好像不是出自真心…」
周秀娜有智慧,好一句「我或者已是其中一份子」,齊齊落水。偽善其實存在於古今中外的社會,是人性的一部分,一個常見的現象,是佔領道德高地,以掩飾自己的動機。
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印度奶茶masala tea
印度奶茶masala tea是印度的一種特色茶飲,在紅茶裡加入masala的各種材料,包括黑胡椒(black pepper)、肉桂(cinnamon)、薑(ginger)、荳蔻(nutmeg)、丁香(cloves)等香料,再和牛奶一起沖煮成奶茶,喝時加糖。由於在煮茶時已加入奶,所以喝時只可以選擇「飛沙」,不能「走奶」。印度奶茶masala tea的特別之處是既有奶茶的香濃,又有香料的芬芳香味。雖然香料中有薑和胡椒,但相信因為份量調較得恰當,所以只有輕微的辣味。
尖東明暉中心商場的印度餐室(The New Sangeet Indian Restaurant)的印度奶茶做得很好。我一再到這餐室吃自助午餐,食物的水準仍然保持,而且每次皆有約三款種菜式更新。餐後我自然點了印度奶茶masala tea,不但免費,而且份量十足,兩個人給了一大壺,相當最少5茶杯,非常足夠。
以前曾經在泰式餐廳菜喝過薑奶茶,一杯奶茶加了數片薑同煮,薑味香濃,但同時亦偏辣,一定要加多一點糖才易入口,但印度奶茶masala tea就算不加糖,仍然很易入口。印度奶茶用的都是名貴的香料,有益健康,也是做masala式咖哩的材料,好像是在奶茶裡加了咖哩,那麼,不喜歡吃咖哩的人,會否喜歡印度奶茶呢?一試無妨啊。
尖東明暉中心商場的印度餐室(The New Sangeet Indian Restaurant)的印度奶茶做得很好。我一再到這餐室吃自助午餐,食物的水準仍然保持,而且每次皆有約三款種菜式更新。餐後我自然點了印度奶茶masala tea,不但免費,而且份量十足,兩個人給了一大壺,相當最少5茶杯,非常足夠。
以前曾經在泰式餐廳菜喝過薑奶茶,一杯奶茶加了數片薑同煮,薑味香濃,但同時亦偏辣,一定要加多一點糖才易入口,但印度奶茶masala tea就算不加糖,仍然很易入口。印度奶茶用的都是名貴的香料,有益健康,也是做masala式咖哩的材料,好像是在奶茶裡加了咖哩,那麼,不喜歡吃咖哩的人,會否喜歡印度奶茶呢?一試無妨啊。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奧巴馬演說,學生睡覺
奧巴馬總統演說,學生竟然睡覺?邀請到總統做畢業典禮的主禮嘉賓,作為一間中學應該覺得很榮幸,而且奧巴馬的演說大概不會悶吧。不過,奧巴馬演說,學生睡覺的場面真的發生了。當奧巴馬總統在密歇根州卡拉馬祖(Kalamazoo)一間高中(Kalamazoo Central high school)的畢業典禮中致辭,發揚克苦耐勞這種美德和價值觀時,坐在他後面的唱詩班的其中一個男生卻呼呼大睡。
「奧巴馬總統演說,學生睡覺」這個有點滑稽的場面被攝入鏡,片段傳上網兩天已被點擊5萬多次,這位男生結果一夜成名,人氣急升,在Facebook竟然有4,000個「粉絲」,互聯網上「sleeping student」和「obama sleeping graduation」的搜索也立刻急升。我想這個學生應該沒有受到學校責罰,那是美國,只是不知學校、學生和總統會否因此覺得有點尷尬,但在網絡時代,這種「迅速熱爆」的處理方式顯得十分包容和富於幽默感,或者這位「人氣急升」的學生慢慢醒覺吧。其實在畢業典禮或演說中有個別學生睡著了,總勝過有台下有眾多的學生交頭接耳傾計,睡著的學生不會干擾講者,傾計發出的「集體噪音」卻頗滋擾,場面更尷尬。我在香港沒有見過「嘉賓演說,學生睡覺」的情況,但交頭接耳的傾計場面卻屢見不鮮,對講者和主辦當局的幽默感,考驗更大。(互聯網圖片)
「奧巴馬總統演說,學生睡覺」這個有點滑稽的場面被攝入鏡,片段傳上網兩天已被點擊5萬多次,這位男生結果一夜成名,人氣急升,在Facebook竟然有4,000個「粉絲」,互聯網上「sleeping student」和「obama sleeping graduation」的搜索也立刻急升。我想這個學生應該沒有受到學校責罰,那是美國,只是不知學校、學生和總統會否因此覺得有點尷尬,但在網絡時代,這種「迅速熱爆」的處理方式顯得十分包容和富於幽默感,或者這位「人氣急升」的學生慢慢醒覺吧。其實在畢業典禮或演說中有個別學生睡著了,總勝過有台下有眾多的學生交頭接耳傾計,睡著的學生不會干擾講者,傾計發出的「集體噪音」卻頗滋擾,場面更尷尬。我在香港沒有見過「嘉賓演說,學生睡覺」的情況,但交頭接耳的傾計場面卻屢見不鮮,對講者和主辦當局的幽默感,考驗更大。(互聯網圖片)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學生參與遊行是「其他學習經歷」嗎?
學生參與遊行可以當作是學習活動,計算在「其他學習經歷」的課時嗎?
傳媒在6月16日廣泛報導,天水圍「妙法寺陳呂重德紀念中學」原本打算以中四生在19日參加「政制向前走大聯盟」的遊行,作為新高中課程下「其他學習經歷」的一個學習活動。此舉惹來批評,認為該校為一己的政治立場,利用學生作政治表態,有違教育原則。教育局亦迅速在15日發表聲明,指出參與遊行並不是一個學習活動,而是一個表達取態的行為。
誠然,遊行本身是一個表達取態的行為,而且從來不是政治中立,但遊行確是一種很普遍的活動,當中大有學問,學生如果能以旁觀者的心態參加遊行,(就像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中的participant observation),對所遊行的背景、原因、組織方法、秩序、參加人數、性質、目的、成效等等,作出觀察、分析和反思,應該是一種很好的公民教育。相反,如果學生缺乏觀察和反思,參加任何活動都只會是水過鴨背而已。其實,「其他學習經歷」的5個學習範疇是包括公民教育,(其餘的是社會服務、與工作有關的經歷、藝術發展、體育發展),那麼學生參與遊行豈非也可算是一種學習活動?
問題的關鍵是視乎學校的出發點和怎樣引導學生,讓他們掌握正確的態度和學習方法。不過最困難的,是香港的政治生態還未成熟,如果把學生參與遊行認可為學習活動之一,不少學校會成為各方拉攏的對象。看來最好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嗌「起錨」的政府更不想瓜田李下,難怪教育局寧可踢穩陣波,大腳勾消。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香港教育往何處去?〉
著名電影導演張堅庭在《明報》(2010年6月6日)的〈香港教育往何處去?〉一文,提出一些香港教育的方向建議,例如官僚棄權,讓學校有自主權,不需跟隨教育局的考試指引等。他的文章令我想起過往的一些教育政策。
香港教育制度需要「棄權」嗎?如果張導演的「棄權」是相當於「放權」(權力下放),那麼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早在1991年已在《The School Management Inititative》(SMI)的政策文件提出,落實後成為如今的「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這是師承影響力遍及全球的「戴卓爾主義」,簡單地說,它有兩條主線,其一是權力下放,讓學校鬆綁,追求卓越。但「權」與「責」是連體嬰,所以第二條主線就是讓市場力量決定那些學校屬於高效能,可繼續玩。具體地說,學校辦得好,家長歡迎,學生多,撥款便多,反之則撥款減少,最後「殺校」。有學校辦得好但仍然收生不足嗎?等於問:有叫好不叫座的電影嗎?導演話有,老闆話冇。
在香港教育制度裡,另一種「拆牆鬆綁」是2000年的政策文件《Learning for Life Learning through Life: Reform Proposals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裡面提出包括3-3-4學制與終身學習的理念,但考試還是有的,只是換個形式。國際學校雖然不用跟隨教育局的考試指引,但仍要考IB(國際文憑)試。
從以上看到,政策是有的,也算具體,但在香港教育制度裡實施後,成效如何?有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些問題很值得探討,只是範圍也大,嚴重超出了我的能力而已。
香港教育制度需要「棄權」嗎?如果張導演的「棄權」是相當於「放權」(權力下放),那麼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早在1991年已在《The School Management Inititative》(SMI)的政策文件提出,落實後成為如今的「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這是師承影響力遍及全球的「戴卓爾主義」,簡單地說,它有兩條主線,其一是權力下放,讓學校鬆綁,追求卓越。但「權」與「責」是連體嬰,所以第二條主線就是讓市場力量決定那些學校屬於高效能,可繼續玩。具體地說,學校辦得好,家長歡迎,學生多,撥款便多,反之則撥款減少,最後「殺校」。有學校辦得好但仍然收生不足嗎?等於問:有叫好不叫座的電影嗎?導演話有,老闆話冇。
在香港教育制度裡,另一種「拆牆鬆綁」是2000年的政策文件《Learning for Life Learning through Life: Reform Proposals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裡面提出包括3-3-4學制與終身學習的理念,但考試還是有的,只是換個形式。國際學校雖然不用跟隨教育局的考試指引,但仍要考IB(國際文憑)試。
從以上看到,政策是有的,也算具體,但在香港教育制度裡實施後,成效如何?有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些問題很值得探討,只是範圍也大,嚴重超出了我的能力而已。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永恆的博弈》
《永恆的博弈》(The Eternal Game)是一個巨型裝置藝術,現正在又一城展出。《永恆的博弈》是87歲的美籍俄羅斯裔女藝術家Leza Lidow的作品,曾於1995年入選法國健力士世界紀錄,此作品曾在包括上海、北京、巴黎、紐約、莫斯科等世界各大城市展出。
踏入又一城的LG2,看到個巨型的《永恆的博弈》時,的確頗有一種視覺震撼,因為站在自己前面的,是32個和真人一樣大小的人體模型,紅色和藍色各16個,像棋子般擺好陣勢,站立在一個8平方米黑白相間的棋盤上。細看之下,紅色的人體棋子原來是女性,藍色的則是男性,每一方都有國王、王后、主教、馬和堡壘,前排的兵卒體型較小,原來是兒童的形象。這32個人體模型身上都有不同的彩繪,圖像豐富,表達戰爭的威脅、生命與死亡、娛樂與消費等主題和思想。
《永恆的博弈》確是有豐富的內涵,男和女之間有不同的天賦,女性主義抬頭,不斷爭取男女平等,是一種角力。人與人之間在宗教、政治和文化上又有不同的立場,這些差別也許是無可避免的。有些人口中所說的「政治中立」,可能只是用來掩飾一些不欲明言的立場而已,否則《永恆的博弈》裡的人體棋子應最少有一個是空白和沒有彩繪的「中立人士」!包容異見,互相接納,和平共存,是更切合人性的做法。
踏入又一城的LG2,看到個巨型的《永恆的博弈》時,的確頗有一種視覺震撼,因為站在自己前面的,是32個和真人一樣大小的人體模型,紅色和藍色各16個,像棋子般擺好陣勢,站立在一個8平方米黑白相間的棋盤上。細看之下,紅色的人體棋子原來是女性,藍色的則是男性,每一方都有國王、王后、主教、馬和堡壘,前排的兵卒體型較小,原來是兒童的形象。這32個人體模型身上都有不同的彩繪,圖像豐富,表達戰爭的威脅、生命與死亡、娛樂與消費等主題和思想。
《永恆的博弈》確是有豐富的內涵,男和女之間有不同的天賦,女性主義抬頭,不斷爭取男女平等,是一種角力。人與人之間在宗教、政治和文化上又有不同的立場,這些差別也許是無可避免的。有些人口中所說的「政治中立」,可能只是用來掩飾一些不欲明言的立場而已,否則《永恆的博弈》裡的人體棋子應最少有一個是空白和沒有彩繪的「中立人士」!包容異見,互相接納,和平共存,是更切合人性的做法。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民主女神像下的中文大學
民主女神像終於在暫時豎立在中文大學校園近港鐵大學站的空地,這兩天校園內多了一群轉程來看民主女神像的人士。在超近的距離細看,這個民主女神像的製作不算精美,英文字Justice的字母「J」也脫落了,不過這並不妨礙這個民主女神像象徵的意義。
由特區政府一度沒收民主女神像至中文大學學生會向校方要求把它擺放在校園,事情發展很快,中文大學校方的表現可以這樣形容:行政人員大把,教育家一個也沒有,未知是否和現任校長快「收油」,候任校長又未「撻車」有關,不過民主女神像在6月4日的深夜進入沙田校園時總算順利,比起1997年「國殤之柱」在深夜運送入香港大學校園發生被阻止的風波,今次中文大學校方總算表現得很克制。
民主女神像能夠長期擺放在中文大學校園嗎?如果可以,應該擺放在那個位置較適合呢?這要視乎學生會與校方日後怎樣溝通和商討。從現場的海報所見,一向表現激進的學生會今次把校方的高層行政人員幾乎「全部抦晒」,但連校方興建新書院迎接大學三改四的做法都「照抦」,又令人有點莫名其妙。今次民主女神像在中文大學校園出現了,學生會和校方雙方面在行事時,能夠本著女神像上寫著的「Liberty、Democracy、Justice、Human Rights」的價值觀念付諸實踐呢?這是民主女神像給中文大學校方和學生的一次考驗機遇,希望雙方好好把握,為大學扭轉局面,為社會樹立典範。
由特區政府一度沒收民主女神像至中文大學學生會向校方要求把它擺放在校園,事情發展很快,中文大學校方的表現可以這樣形容:行政人員大把,教育家一個也沒有,未知是否和現任校長快「收油」,候任校長又未「撻車」有關,不過民主女神像在6月4日的深夜進入沙田校園時總算順利,比起1997年「國殤之柱」在深夜運送入香港大學校園發生被阻止的風波,今次中文大學校方總算表現得很克制。
民主女神像能夠長期擺放在中文大學校園嗎?如果可以,應該擺放在那個位置較適合呢?這要視乎學生會與校方日後怎樣溝通和商討。從現場的海報所見,一向表現激進的學生會今次把校方的高層行政人員幾乎「全部抦晒」,但連校方興建新書院迎接大學三改四的做法都「照抦」,又令人有點莫名其妙。今次民主女神像在中文大學校園出現了,學生會和校方雙方面在行事時,能夠本著女神像上寫著的「Liberty、Democracy、Justice、Human Rights」的價值觀念付諸實踐呢?這是民主女神像給中文大學校方和學生的一次考驗機遇,希望雙方好好把握,為大學扭轉局面,為社會樹立典範。
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新加坡總統納丹
快將86歲的納丹(Sellapan Rama Nathan)是新加坡的現任總統。他是印裔新加坡人,生於1924年,在1999年9 月以75歲高齡當選總統,並在2005年再度當選。從最近他接受新加坡《海峽時報》訪問中,看到這位總統洞悉世情,滿有智慧,有些價值觀念或許是耳熟能詳,但因為是他親身的經歷和體會,由他說來,顯得特別有說服力。
納丹總統出身寒微,16歲那年更被逐出校門,他的志願只想做office boy。但他對學校沒有抱怨,他自知成績差,明白大多數的老師只關心成績好的學生。「…when you're poor, others look down on you. You get one or two teachers who are compassionate, but most only look after the well-to-do.」不要誤會這只是當時新加坡注重精英教育的現象,世上的老師皆是凡人,有喜怒哀樂,有些會「大細超」或口出「針對性」的說話,學習納丹總統的包容,做學生的就不用對此介懷或做出傻事。
納丹總統剛出版一本關於自己經歷的書《Why Am I Here?》。但他原本計劃待自己離世後才出版:「I thought that it should come out after I'm gone. These are not startling stories. These are just about my life. So perhaps there's no use telling them when you're around.」為什麼呢?原因是納丹深知人性的軟弱,包括善忘,包括跟紅頂白:「It goes back to this: Don't expect people to praise you or be grateful to you. You'll be disappointed because human beings are frail and they forget easily. We have in our society many people who befriend you, but the moment you are out of office, they will ignore you.」記者問納丹總統如何回答自己的提問「Why Am I Here?」納丹的回答很簡潔:「Have faith and do your duty」。納丹的「憑著信念,做好本份」比當奴的「我要做好呢份工」的層次高,因為納丹有信念為基礎,當奴沒有(或避談)信念,立腳點也許是浮沙。
納丹總統86歲了,還希望第三次選總統嗎?很難回答,既不能扭扭捏捏,又不能自斷後路,更切莫野心勃勃,納丹從容地說:「I'll cross the bridge when I come to it」。中文沒有這個比喻,勉強似「煮到來就食」,但原文較文雅和多點兒積極。記者不放過總統,問做總統是否只是一份「筍工」。這回納丹總統可以倚老賣老,說自己只是活一天得一天:「It's not a question of comfort. I live by the day. Whether or not I get up tomorrow morning is uncertain, given my age」。
新加坡的總理保有行政權,總統是否只是個象徵?但如果這位總統是位深明大義的智者,反而顯得地位超然,有助增加凝聚力和提升市民的人文素養。國際人力顧問公司Mercer剛發表的「生活質素城市排名」報告,顯示香港的排名(71)遠遜新加坡(28)。香港一些記者只是單刀直入地追問被訪者何時退休,近例有林子祥和鄭海泉,這篇納丹的訪問就顯得比較優雅。不過最重要的,是香港會出現一個像納丹的人物嗎?
納丹總統出身寒微,16歲那年更被逐出校門,他的志願只想做office boy。但他對學校沒有抱怨,他自知成績差,明白大多數的老師只關心成績好的學生。「…when you're poor, others look down on you. You get one or two teachers who are compassionate, but most only look after the well-to-do.」不要誤會這只是當時新加坡注重精英教育的現象,世上的老師皆是凡人,有喜怒哀樂,有些會「大細超」或口出「針對性」的說話,學習納丹總統的包容,做學生的就不用對此介懷或做出傻事。
納丹總統剛出版一本關於自己經歷的書《Why Am I Here?》。但他原本計劃待自己離世後才出版:「I thought that it should come out after I'm gone. These are not startling stories. These are just about my life. So perhaps there's no use telling them when you're around.」為什麼呢?原因是納丹深知人性的軟弱,包括善忘,包括跟紅頂白:「It goes back to this: Don't expect people to praise you or be grateful to you. You'll be disappointed because human beings are frail and they forget easily. We have in our society many people who befriend you, but the moment you are out of office, they will ignore you.」記者問納丹總統如何回答自己的提問「Why Am I Here?」納丹的回答很簡潔:「Have faith and do your duty」。納丹的「憑著信念,做好本份」比當奴的「我要做好呢份工」的層次高,因為納丹有信念為基礎,當奴沒有(或避談)信念,立腳點也許是浮沙。
納丹總統86歲了,還希望第三次選總統嗎?很難回答,既不能扭扭捏捏,又不能自斷後路,更切莫野心勃勃,納丹從容地說:「I'll cross the bridge when I come to it」。中文沒有這個比喻,勉強似「煮到來就食」,但原文較文雅和多點兒積極。記者不放過總統,問做總統是否只是一份「筍工」。這回納丹總統可以倚老賣老,說自己只是活一天得一天:「It's not a question of comfort. I live by the day. Whether or not I get up tomorrow morning is uncertain, given my age」。
新加坡的總理保有行政權,總統是否只是個象徵?但如果這位總統是位深明大義的智者,反而顯得地位超然,有助增加凝聚力和提升市民的人文素養。國際人力顧問公司Mercer剛發表的「生活質素城市排名」報告,顯示香港的排名(71)遠遜新加坡(28)。香港一些記者只是單刀直入地追問被訪者何時退休,近例有林子祥和鄭海泉,這篇納丹的訪問就顯得比較優雅。不過最重要的,是香港會出現一個像納丹的人物嗎?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