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繡球風鈴四邑行

紫花風鈴木開花了,花色紫或紫紅,雖不及黃花風鈴木的耀眼,但卻另有一份優雅。風鈴木花瓣合生,成漏斗狀,看似像風鈴,花開茂盛聚生如繡球,故又稱繡球紫花風鈴木。本港的紫花風鈴木多為近年引入,有些開花暫仍較疏落,但吾友比利君的四邑行,則真正觀賞到繡球紫花風鈴木。

比利一月中遊覽新會大澤鎮「綠美生態園」,盡入眼簾的,俱是大片大片的紫花風鈴木,依山種植,從高處俯瞰,蜿蜒山路將花海分割得錯落有致,花團錦簇,人花競艶,美麗如畫,美不勝收。

人在新會,比利亦遊覽「新會書院」及「新會人民會堂」等名勝。時近春節,書院正展出迎春楹聯,與眾同樂。

新會與開平乃一衣帶水,比利順道遊覽開平赤坎古鎮,只見鎮中江水環繞,古樹婆娑,幾百年來,其古樸的建築面貌,似曾未有變改,展現出一道獨特的僑鄉景象。情,是故鄉濃,花,繡球風鈴花,亦是故鄉濃。(旅遊圖片:比利) 

9 則留言:

  1. 新會我衹懂得陳皮最出名,誰不知經此篇比利一月遊覽周邊景色,是如斯美麗壯觀,揾日参加往內地兩日一夜遊,慕名打打卡。。新會書院,領我想起上世紀香港新法書院,出名靓女多,不知兩者有否關係。:)路過的讀者

    回覆刪除
    回覆
    1. 新會陳皮出名,亦有名山勝景,故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新會書院成立民國時代,現已成為重要史跡,相信與本港的書院沒有關係。

      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3. 令友比利君似乎對弊邑情有獨鍾,繼上月參訪新會李錦記後,又發表開平和新會的旅遊照片。不知此君目前身在何方,是否仍在新會,還是另有遊縱。

    廣東有四邑,乃是兩平兩山。兩平者,開平及恩平,兩山者,鶴山及佛山。若加上新會,則成五邑矣。五邑人士,聚居於香港者眾,今日交通便捷,由香港往五邑,亦兩句鐘而矣。

    看比利君的圖片,應是遊開平和新會兩地。開平是僑鄉,昔日由西洋回國的僑胞,引入西方建築的風格,在故鄉建有碉樓和歐陸建築,大多落成於上世紀的二十年代,至今百年,保存良好,加上水道運河,景緻優美,極具旅遊價值。令友選到此地觀光,明智之舉也。

    至於新會,乃小弟之家鄉,近年發展迅速,分新舊兩城。新城區是現代化的商場、大廈、酒店等,鄰近高鐵站,周邊是高速公路,通往鄰邑和省外各地。小弟近日往故鄉一行,入住新城區一所酒店,設備豪華,雙人雙套,每天亦只四百多人民幣而已。

    至於舊城區,是葵園酒店、新會酒店,新會人民大會堂、新會書院乃至朱紫路一帶。小弟在舊城區蹓躂,見有三重天酒家,憶起當年家父曾在此地,設宴為祖父祝壽。彈指數十載,物在人非,有感於懷,不勝唏噓。

    事有湊巧,小弟亦到訪新會書院。該書院建於1918年,鄰近新會第一中學,遙對新會酒店,具中西合璧之風格,現在是新會區文物保護單位。書院內展出新會的文物和名人的事跡,人文精粹,盡在其中矣。

    比利君遊之綠美生態園,漫山紫紅,美不勝收。據悉遍山之綉球紫花風鈴,乃人工培植,足見園主之心思。小弟因時間不足,錯過了到訪,如果要見芳容,可能要下年花季,幸有令友之圖片,感謝比利君。

    回覆刪除
    回覆
    1. 閣下故鄉是新會,新會山明水秀,人傑地靈,難怪閣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

      閣下對故鄉知之甚詳,憶述故鄉的舊貌,故鄉的人和事,真摯動人,再三捧讀,令人薰然欲醉。然自時代是向前的,在舊城區之外,另發展新城,並行不悖。但舊城舊事,時而浮現腦際,總教人有感於懷,不勝唏噓。

      相比之下,吾友比利君則以遊歷為主,閣下的吾土吾情,則濃得化不開。

      刪除
  4. 新月人對小弟美言,愧不敢當。新會人傑地靈是事實,但相比前賢以至現今之名人,小弟微不足道。

    新會人才輩出,明代理學家陳白沙、清末民初梁任公,兩人均是學術泰斗,梁任公之飲冰室文集,更是風靡全國,影響深遠。近代有史學大師陳垣、蔡李佛武術師祖陳享、建築學家梁思成(梁任公之公子)等。香港人熟知的政商名人,如馮秉芬、馮平山、黃克競等,亦祖籍新會。只要上網查香港的新會名人,政經、工商、演藝、學術,人才濟濟,唯小弟不在榜上。

    新會盛產陳皮,近年建有陳皮村,吸引各地遊客,推動當地的經濟。新會又稱葵鄉,葵扇是昔日的手工業產品。記得家母曾說,年輕時在鄉間「合扇」,賺取生活費用。以前農村的婦女,讀書不多,但勤儉樸素,自有其家教門風。

    正如新月人所言,原鄉情濃,回鄉,是人情和思憶。

    更正:上文說四邑之兩山兩平,誤植上佛山,正確的是台山。

    回覆刪除
    回覆
    1. 閣下過謙。人對故鄉總有深厚的感情,因根在故鄉,數典忘祖者少,回鄉尋根者眾。有能力者則出錢出力在故鄉興業、辦學,如開平僑鄉。否則,亦可捧讀前人思鄉的詩作,睡覺時發個家鄉夢。

      《回鄉偶書》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雜詩三首》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刪除
  5. 思鄉之作,小弟也喜歡王安石的詩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句精練,形象鮮明。第一句的又字,可圈可點,表示江南又是一個春天,自己離家,不止一年,但公務繁重,思家卻歸不得,既無奈又失落。綠,本是名詞,作者用作動詞,整個江南春色,靈動起來。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示期盼,但又不知何時方可動身。

    詩歌藴藏多重深意,言有盡意無窮。宋人詩作,不在唐人之下。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閣下推介王安石的作品,詩句沒有「故鄉」或「鄉音」字眼,但思鄉之情已躍然於紙上。「還」就是「還鄉」。
      《回鄉偶書》及《雜詩三首》引用得太多,王安石的詩句可作增益。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