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 星期一

青海甘肅七天之旅(七)

第七部 甘肅 三 (文字及圖片:比利)

在甘肅的最後一站是張掖(古稱甘州)。由敦煌前往張掖,有五百多公里,汽車要走大半天。途經瓜州,此地因盛產蜜瓜而得名。由瓜州往東,經玉門關,再經嘉峪關,便到張掖。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邊塞詩《從軍行》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其中的孤城,就是瓜州。當年的將士西征樓蘭,在瓜州回首玉門關,此去就是黃沙萬里,必需破敵奏凱而還。詩歌氣魄雄渾,誓言斬將搴旗,但亦隱含征人對家國的依依。

瓜州的水果豐腴,並非虛言。中午在瓜州的加油站小息,路旁盡是販賣蜜瓜和零食、飲品的商店。大批大批的蜜瓜,即開即切,新鮮甘美,任君品嚐。吃多了,不好意思,總會光顧一些手信,買些蜜瓜才繼續上路。

接近黃昏,到達張掖附近的七彩丹霞,這是一個遊人必到的景點,面積有五十平方公里。丹霞這種地質,在世界各地均有可見。丹,是紅色,霞,指仿若燦爛的明霞。丹霞地質,由紅色的沙岩和礫岩組成,經過長時間的風化和流水侵蝕,形成了獨特的地貌。張掖的七彩丹霞,主要是丘陵,形成於1.35億年至6500萬年的前的白堊紀,在陽光之下,岩石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10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

當天的遊人眾多,大家都以彩色的岩石作背景造像。遊客除了拾級到觀景台,也可以乘坐熱氣球升空,從高處欣賞繽紛的岩石。落日時份,群山環抱,斜陽投照在彩色的氣球上,是丹霞之外的一個美景。

由七彩丹霞到張掖,約四十公里,晚上在此投宿。當年漢武帝設此郡,命名張掖,大有意思,是指「張國臂掖,以通西域」。此地原是匈奴的地盤,現取得匈奴的領地,象徵中國的臂掖,深入戎狄,國威大振。

從張掖市到祈連山大草原,約130公里,車程兩小時多。祈連山古稱天山。匈奴語中之祈連,乃是天的意思。所以,甘肅的天山,和新疆的天山,並不相同。李白《關山月》中有「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之句。李白是隴西人,亦即今之甘肅,相信詩中描寫的,就是祈連山的景象。

祁連山脈由七條互相平行的山脊線及其相夾的狹長谷地組成,均沿甘肅、青海省界呈西北-東南走向,約850公里,最高的山峯在5,800公尺,長年積雪,景象壯觀。祈連大草原在張掖至西寧之間,綿延數百公里,水草豐富,被稱為中國的黃金牧場。我們到了在其中一個牧場,縱目所見,是高聳的山脈,遼闊的草原。遊人可以策騎馬匹,一享在草原上馳騁之樂。

在草原上漫步,看見散佈著一些很小的,藍色的花朵,若不特別留意,會忽略了,或踐踏其上。以微攝拍下,花瓣粉藍,沒有修長的莖和枝葉,就這樣的長在草地上。後來查看,才知是龍膽花,是最古老的植物之一,被稱作「植物活化石」。這種花盛產於青藏高原一帶,可以藥用,止咳、平喘、並提高免疫力。想不到在草原上,低頭細望,得到了這樣的見識。

由祈連大草原回程,傍晚回到青海的西寧。七天走了三千多公里,這一趟青甘之旅,平安完結。

後記

走青甘一匝,旅程很長,不少時間,均在沙漠盆地,真正是風塵僕僕,加上景點間的距離頗遠,耽在車上的時間不少,亦頗勞累。但一次的絲路之旅,親歷大漠風光,既有山川湖泊,也有歷史名城,在壯闊的西域,踏上前人之足跡,數千年的歷史影像,都投影在這七天的步伐之中,這個旅程可說是滿載而歸。10

我們到青海後跟隨當地的包團,路線和景點,都是標準化的,而且重點不重面,深度的遊歷,是談不上了。此行沒有去甘肅的陽關、玉門關,有點美中不足,在敦煌和張掖停留的時間也很短暫,兩地仍有不少自然和歷史景觀,都未能到訪,實在可惜,或許這是日後重來的誘因吧。

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魏晉南北朝時期,胡人大量內徙,漢胡早已融和。唐代開國君主李淵,出自隴西,亦有胡人血統。今天在青甘兩省,漢、蒙、回等不同民族聚居,在看觀賞自然景物之餘,體會當地的風俗和傳統,如宗教、服飾、食物等,是另一種的樂趣和收穫。青甘兩省的民風,殷實淳樸,未染商業化的習氣,與當地的商販接觸,見微知著。

同行的友人,愛好航拍,遊記的高空照片,便是他的作品。多了高空照,平視、俯視互補,誠為美事。

多謝新月人開放園地,讓我的遊記,有發表的機會,亦可供同好者參考。

【新月人按:青海甘肅七天之旅,終於來到尾聲,瓜州、七彩丹霞、祁連山脈、大草原等,都成為壓軸好戲。相信比利君及遊記讀者,都帶着依依不捨的心情。新月人在此對比利惠賜遊記的精彩圖文,一再致謝。】

2025年11月6日 星期四

青海甘肅七天之旅(六)

第六部 甘肅 二 (文字及圖片:比利)

敦煌市位於戈壁沙漠的邊沿,常住的人口約18萬,現在由酒泉市管轄。以人口來說,不算很多,但市內的商廈、住宅、酒店林立,繁華興旺。我們住的地方,步行可到市中心,於是趁空在清早和晚上到處逛逛,看看市面,了解當地的民生。

清早從酒店外出散步,兩三分鐘後走到一條樹蔭的街道,只見兩旁已有數十個小販在擺賣,有些貨物放路旁,有些放在小型貨車上。出售的大多是各種農產品。雖然小販眾多,但他們不會叫賣,只是靜待顧客,走在路上,頗感和諧安靜。

秋天的清晨,有些涼意,敦煌的空氣沙塵含量頗高,刮起秋風,小販和路人均披上頭巾和戴上口罩。很多商店仍未開門,但做早市的食肆已在營業。穿過這條街道,便可前往陽關中路的市中心區。早上的交通很繁忙,我們在黨河附近拍些照片,留下一些市區的紀錄。

說到黨河,原來是蒙古語「黨金果勒河」譯名的簡稱,位於河西走廓的西端,流經敦煌的繁華地區。晚上兩岸的建築物亮起燈光,璀燦耀目,與馬路上的彩燈互相輝映,成了一個不夜之城。

敦煌夜市(又稱沙州夜市),也是遊人必到的地方。這個夜市位於陽關東路,規模很大,滙集了西北的美食、手工藝品、文化體驗於一區,但各類的商戶,不會混集一起,入口的地方,是各類食店,以西北的烤肉、烤魚等特色菜為主,店外擺設了座椅,新鮮的羊肉,現切現烤。兩旁的食店林立,競爭很大,店員熱情地拉攏客人,看他們的樣貌,很多是維族人,但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語。

走過熟食店是售賣各式工藝品攤檔,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木雕。工藝師時即場示範以雕刻刀在平板的木塊上,刻上各類圖案,大多是沙漠駱影踪、敦煌飛天仙女等,手工精緻,很有紀念價值。一塊直徑十吋左右的平面木雕,也不過六、七十元人民幣。夜市還有的是一些售賣糖果、葡萄乾、杏乾、松茸、杞子等乾貨特產的商店。敦煌夜市,令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它是絲路美食的集中地,色彩繽紛,規模宏大,更難得的是街道整潔,井井有條。遊人雖多,但很有秩序,一點也不喧鬧,比起台灣的夜市,更勝一籌。

敦煌的美食太多,一兩天的時間,怎樣也不完。我們吃過的兩種特色菜,值得推介,是在其他地區不易嚐到的西域風味。第一是大漠胡羊燜餅。胡,指的就是胡人,這道菜應該是漢胡廚藝的結合吧。我拍下了胡羊燜餅的製作方法,工序一點也不簡單,羊肉泡上三小時,燜四十分鐘,才加入小面團,再澆上肉湯。面團煮一兩分鐘,熟了便成。

第二是羊肚包羊肉,把羊腿肉洗淨切成小塊,加入鹽、白胡椒粉、料酒,抓拌均勻。羊肚切成大小均勻的小塊,每小塊羊肚剛好包住羊肉,包緊後,用棉線繩紮緊。將羊肚包放入鍋內,加入薑片、蔥段燉90分鐘。這兩道菜的羊肉全無羶味,而是清香嫩滑,無與倫比。它最大的價值,是泡製的工序和時間,少一點工夫也不行。相信也只有在西北地區的食店,才會花時間製作這類傳統的菜式。

【新月人按:敦煌不僅有豐富的文物,原來市內夜景亦有可觀,夜市更是滙集了西北的美食,令人目不暇給,垂涎三尺。街頭小吃最具當地吃的文化特色,比利君娓娓道來,細說各種食物的食材及製作,確是賞心悅目,讓眼睛吃過飽。遊記未完待續。】

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青海甘肅七天之旅(五)

第五部 甘肅 一 (文字及圖片:比利)

甘肅是中國西北的一個大省,面積達42萬平方公里,和青海、新疆、內蒙、陝西、四川、寧夏各省接壤。全省呈狹長型,但地貌複雜,既有山地、高原、也有平川、河谷、以至沙漠,其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甘肅的省會是蘭州,河西四郡全在甘肅省內。漢武帝所設的玉門關和陽關,是通西域的要塞,在敦煌以南數十公里,但自宋代始,已逐漸殘破,經歲月的洗禮,今天只殘存少量的城垣。

我們由青海入甘肅的敦煌,仿如由荒漠回到甘泉般。在青海數天所見,是大漠、盆地和鹽湖,夜宿的是小鎮,看的是自然地理,但在敦煌卻有人文地理、以及上千年的歷史文明。敦煌的景點,主要是莫高窟、鳴沙山,以及繁華市區和熱鬧的夜市。

敦煌在甘肅的西北。漢武帝平服匈奴後,把此地名為敦煌,其意是在漢人統治之下,一個宏大繁華之地。今天的敦煌市頗具規模,吸引大量的中外遊人,在香港也有航班直達。

被聯合國列作世界文化遺產的莫高窟,或稱敦煌石窟,是遊人必到之地,因此最好是預購門票,臨場不一定可以購到入場券。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距今近1800),歷經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石窟所在的山崖土質鬆軟,歷代建造的石窟就超過千個,今仍存的洞窟有735個、當中的壁畫4.5萬共平方公尺、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寶藏。

石窟內的壁畫題材很豐富,主軸是佛教人物和故事、也有歷代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從壁畫不但可以見到由前秦至元代不同時期的美術風格,也可藉畫作的內容,看到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成為研究歷代經濟、宗教、社會風俗、服飾、以至中外交通的重要資料。

至於雕塑品,則以佛像為主,有立體的,也有浮雕。有單身的,也有群體的,精巧逼真,表情活現,是罕有的藝品。雕像和壁畫相融首配,令人稱嘆。為保護文物,只開放極小部份予遊人內進參觀,當然也不許拍照。因為遊人甚多,在洞內不能逗留太久。當天上午,我們只參觀了開放的四個石窟,拍下的照片,就只有石窟的外觀以及一些臨摹的畫作。

有心研究者,或需以另行預約,跟隨專家到訪,才有機會仔細地觀賞洞內的藝術品。(香港的「敦煌之友」,是非牟利組織,得到中國「敦煌研究院」的認可,定期舉辦敦煌藝術的講座、展覽和實地參觀)

莫高窟在鳴沙山東面,離開此地十多分鐘的車程,是鳴沙山另一端的山丘和月牙泉。鳴沙,就是沙動發出聲音之意。此沙丘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經年刮風、塵土飛揚。沙丘環抱著一泓如新月般的清泉,月牙泉的名字就由此得來。

遊人可以花五元購買一雙鞋套,走在沙漠上,便不愁鞋襪沾上細沙。在入口處可以購票乘駱駝上沙丘,不乘駱駝者,可以乘觀光車到月牙泉。當天的遊人不少,若徒步走上沙丘之頂,頗費氣力,但攀者亦甚眾。

歷來名人雅士到月牙泉,題下不少對聯和詩句,且錄三數如下:

「百里黃沙常抱月,一彎碧水未沾塵」

「摘來天上半彎月,化作沙中一眼泉」

「欲覓桃源世外家,漢唐勝跡比繁華

月牙池畔尋芳草,刮得敦煌五色沙」

月牙泉在漢代稱作沙井,當時已是敦煌地區的景點。千百年來,地下水不斷湧出,在這沙漠上形成一彎的清泉,可說是上天賜給敦煌的一份厚禮。

【新月人按:進入甘肅的敦煌,不僅像由荒漠回到甘泉,更是開展了一段世界文化遺產之旅。敦煌石窟有豐富的文物,由比利君以圖文並茂方式介紹,最為合適不過。遊記未完待續。】

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青海甘肅七天之旅(四)

第四部 青海四(文字及圖片:比利)

在大柴旦過了一個晚上,翌日早上八時多,到達12公里外的伊克柴達木湖,此湖水平均水深2.06公尺,水面面積15平方公里。因湖水清澈通透,呈藍綠色,一如亮麗的翡翠,所以又稱翡翠湖。

此地原是化工廠鹽湖採礦隊的採礦區,是海西自治州第三大人工湖。由於湖水含鹽量高,四季不凍。湖內富含不同濃度的鉀、鎂、鋰等多種元素,在陽光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若要觀賞湖面的不同色彩,最好是俯瞰。我們另購門票,乘電梯登上高36公尺的觀景台,果然景緻開闊,湖景一覽無遺。當天觀景台上的風很大,早上只有攝氏5度,實在寒氣迫人。在景觀台上走一圈,便可以360度觀看湖面。這些人工湖有多個,大小不一,顏色各異,會隨礦物質不同的含量變化。湖景很美,故在高處拍下很多照片。後來走到湖面,在水邊看到的顏色,就不如在高處看的鮮艷了。

翡翠湖之後,下一個景點是二百公里外的地質公園。原以沙漠地大人稀,但公路上竟也堵車,連帶午飯也延後了。下午到達烏素特雅丹地質公園,又名水上雅丹,面積有二萬平方公里。雅丹,乃是維吾爾語,指𨺗峭的小丘。這一大片的地區,原是乾涸了的湖泊,在2007年源於昆侖山的那棱格勒河受山洪改道,河水淹沒了這片區域,形成獨特的雅丹地貌。

水上雅丹的面積很大,一個又一個再高低和大小不同的雅丹,因河水阻隔,很多雅丹,只能遠看。由水上雅丹回程,夜宿大柴旦,翌日到另一個獨特的世界----黑獨山,也是我們在青海最後的景點。

前往黑獨山,在柴達木盆地的公路上又遇上堵車,結果花了四個多小時。到達黑獨山後,頓感豁然開朗,長途跋涉並沒有白費。

黑獨山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州茫崖市冷湖鎮,是一幅展現在戈壁沙漠的天然水墨畫卷。黑獨山也是一首風蝕和地質變遷的史詩,述說著憶萬年的孤寂和滄桑。

黑獨山的石塊是火山岩,含大量的鐵錳等礦物質,在歲月打磨的下,呈現灰黑色,與周邊的沙漠形成鮮明對比。它有獨特的山形,乾旱荒涼,寸草不生,被稱為「人間月球」。黑獨山在2025521日才正式對外開放,成為青海旅遊的新景點。山區的面積很大,但為保護脆弱的自然生態,遊客不能自駕,需從入口乘坐旅遊巴士,經近15分鐘方可靠近群山。下車後走近山腳,也要踏在黃沙之上,緩步前行,一點也不輕鬆。因地貌的輪廓奇特,加上黑山黃沙,不論是拍人像照或地形照片,都有極美的效果。如要拍出最佳的水墨效果,是利用清早或黃昏的光線,但這卻不是一般遊人可以做得到的了。

離開黑獨山,兼程上路,進入甘肅,黃昏時份到達敦煌。

【新月人按:青海地貌奇特,變化亦大,伊克柴達木湖與水上雅丹的柔和亮麗,與黑獨山的乾旱荒涼,成強烈對比。比利君道來引人入勝。遊記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