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甘肅 三 (文字及圖片:比利)
在甘肅的最後一站是張掖(古稱甘州)。由敦煌前往張掖,有五百多公里,汽車要走大半天。途經瓜州,此地因盛產蜜瓜而得名。由瓜州往東,經玉門關,再經嘉峪關,便到張掖。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邊塞詩《從軍行》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其中的孤城,就是瓜州。當年的將士西征樓蘭,在瓜州回首玉門關,此去就是黃沙萬里,必需破敵奏凱而還。詩歌氣魄雄渾,誓言斬將搴旗,但亦隱含征人對家國的依依。
瓜州的水果豐腴,並非虛言。中午在瓜州的加油站小息,路旁盡是販賣蜜瓜和零食、飲品的商店。大批大批的蜜瓜,即開即切,新鮮甘美,任君品嚐。吃多了,不好意思,總會光顧一些手信,買些蜜瓜才繼續上路。
接近黃昏,到達張掖附近的七彩丹霞,這是一個遊人必到的景點,面積有五十平方公里。丹霞這種地質,在世界各地均有可見。丹,是紅色,霞,指仿若燦爛的明霞。丹霞地質,由紅色的沙岩和礫岩組成,經過長時間的風化和流水侵蝕,形成了獨特的地貌。張掖的七彩丹霞,主要是丘陵,形成於1.35億年至6500萬年的前的白堊紀,在陽光之下,岩石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10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
當天的遊人眾多,大家都以彩色的岩石作背景造像。遊客除了拾級到觀景台,也可以乘坐熱氣球升空,從高處欣賞繽紛的岩石。落日時份,群山環抱,斜陽投照在彩色的氣球上,是丹霞之外的一個美景。
由七彩丹霞到張掖,約四十公里,晚上在此投宿。當年漢武帝設此郡,命名張掖,大有意思,是指「張國臂掖,以通西域」。此地原是匈奴的地盤,現取得匈奴的領地,象徵中國的臂掖,深入戎狄,國威大振。
從張掖市到祈連山大草原,約130公里,車程兩小時多。祈連山古稱天山。匈奴語中之祈連,乃是天的意思。所以,甘肅的天山,和新疆的天山,並不相同。李白《關山月》中有「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之句。李白是隴西人,亦即今之甘肅,相信詩中描寫的,就是祈連山的景象。
在草原上漫步,看見散佈著一些很小的,藍色的花朵,若不特別留意,會忽略了,或踐踏其上。以微攝拍下,花瓣粉藍,沒有修長的莖和枝葉,就這樣的長在草地上。後來查看,才知是龍膽花,是最古老的植物之一,被稱作「植物活化石」。這種花盛產於青藏高原一帶,可以藥用,止咳、平喘、並提高免疫力。想不到在草原上,低頭細望,得到了這樣的見識。
由祈連大草原回程,傍晚回到青海的西寧。七天走了三千多公里,這一趟青甘之旅,平安完結。
後記
走青甘一匝,旅程很長,不少時間,均在沙漠盆地,真正是風塵僕僕,加上景點間的距離頗遠,耽在車上的時間不少,亦頗勞累。但一次的絲路之旅,親歷大漠風光,既有山川湖泊,也有歷史名城,在壯闊的西域,踏上前人之足跡,數千年的歷史影像,都投影在這七天的步伐之中,這個旅程可說是滿載而歸。10
我們到青海後跟隨當地的包團,路線和景點,都是標準化的,而且重點不重面,深度的遊歷,是談不上了。此行沒有去甘肅的陽關、玉門關,有點美中不足,在敦煌和張掖停留的時間也很短暫,兩地仍有不少自然和歷史景觀,都未能到訪,實在可惜,或許這是日後重來的誘因吧。
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魏晉南北朝時期,胡人大量內徙,漢胡早已融和。唐代開國君主李淵,出自隴西,亦有胡人血統。今天在青甘兩省,漢、蒙、回等不同民族聚居,在看觀賞自然景物之餘,體會當地的風俗和傳統,如宗教、服飾、食物等,是另一種的樂趣和收穫。青甘兩省的民風,殷實淳樸,未染商業化的習氣,與當地的商販接觸,見微知著。
同行的友人,愛好航拍,遊記的高空照片,便是他的作品。多了高空照,平視、俯視互補,誠為美事。
多謝新月人開放園地,讓我的遊記,有發表的機會,亦可供同好者參考。
【新月人按:青海甘肅七天之旅,終於來到尾聲,瓜州、七彩丹霞、祁連山脈、大草原等,都成為壓軸好戲。相信比利君及遊記讀者,都帶着依依不捨的心情。新月人在此對比利惠賜遊記的精彩圖文,一再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