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香港是美食之都


今年的美食博覽於81721日於灣仔會展舉行,眾多市民拖着買餸車仔入場掃貨,場內水洩不通,吸引近48萬人次入場,較去年多約5萬人次,最後一天會場持續人頭湧湧,可見美食活動的受歡迎。雖說今年經濟較差,但美食的供應始終不可或缺。其實回顧今年以來,與美食相關的展銷也不算少,說香港是美食之都絕不為過。



今年,美食之都的展銷,由4月至8月每月都有,記憶所及的如下:

日期

活動

地點

性質

429-30

「開心香港」美食市集

灣仔會展

美食

56-7

「開心香港」美食市集

沙田公園

美食

63-4

「開心香港」美食市集

 觀塘海濱

美食

64-6

家鄉市集嘉年華

維園

美食及其他

719-25

香港書展

灣仔會展

書展、「零食世界」

84-7

3屆工展會購物節

亞洲博覽館

美食及其他

817-21

美食博覽2023

灣仔會展

美食

一如往年,年底至明年初應有工展會、漁農產品嘉年華等,可說美食接踵而來。

2023年8月28日 星期一

搶鹽和避鹽

有報導,因日本排放核污水,致內地及港澳部分市場有人搶購食鹽。中國鹽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食鹽儲備充足,產能穩定,完全可以保障食鹽供應,群眾不需囤鹽。另外,中鹽集團發出聲明提醒,目前大陸市場食用鹽來源,9成來自井礦開採,海鹽僅佔10%,並不會被核廢水所污染,呼籲民眾不要盲目跟風搶鹽

要擔心的話搶了鹽,還要避鹽,可惜避鹽比避嫌難得多,避嫌可以靠自律,避鹽卻避無可避,因為鹽是無處不在,市面上各類食品,大多含鹽,隨便想起,已有:麵包、餅乾、麵條、烏冬、焗果仁、紫菜、漬物、泡菜、腐乳、醬油及調味品、芝士、火腿、香腸、肉丸、油雞义燒、罐頭肉類和豆類…,數之不盡。消費者能夠溯源,知到所含的鹽有否受污染嗎?還好,海鹽來價貴,為節省成本,食品製造商未必選用海鹽。

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延長商場營業時間

有報道指,政府曾向發展商提議,延長旗下商場的營業時間,提升香港夜市的活力。各界對此反應不一。

現時各商場的店舖,營業時間各有不同,視業務而定。早開門的,包括超市、快餐店、茶樓等,其餘的到10時至11時才開門,例如屈臣氏10時;Uniglo Zara等服裝店也是10時;家電影音店如豐澤及百老匯11時;餐廳中午12時。各店關門時間則較統一,多為晚上10時,即全日營業1012小時不等。換句話說,延長商場營業時間至晚上11時,相當於各店每天遲1小時關門,但未知店方會否在上午延遲1小時開店,以保持總工時不變。

在外國,商店多於上午8時開門,下午5時關門(飲食業例外),營業時間約8小時,與香港相比,是屬於早開門、早收工。但他們也有延長商場營業時間的措施,做法是逢星期五營業至晚上9時,稱之為late night,效果甚佳,人流倍增,生意旺盛。外國生活平淡,大家每週期待星期五的late night,有如望穿秋水。香港如有late nightHong Kong Late Night,可能不僅限於星期五,活動也更多元化。

2023年8月21日 星期一

英語是紐西蘭官方語言嗎?

英語是紐西蘭官方語言嗎?問得奇怪,紐西蘭官方語言不就是英語嗎?原來,此問題一直未明朗化,所以,最近「第一黨」(New Zealand First)黨魁彼得斯(Winston Peters)主張把英語正式列為官方語言。紐西蘭早在1840年已是英國殖民地(1947年享有自主權),現時 95.4%的人口是說英語,但英語只是有實無名的官方語言,原因何在?

原來,在1840年,英國政府與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簽訂的條約《懷唐伊條約》(Treaty of Waitangi),將紐西蘭納入殖民地,但條約有英文版與毛利版,英國人簽英文版,毛利人簽毛利文版,兩版本有些詞彙在文意及解讀不同,衍生了後來紐國政府與毛利人之間的芥蒂,未知這是否也令訂立紐西蘭官方語言懸而未決。

事實上,毛利語在紐西蘭不算流行。直至紐西蘭簽訂了不具約束力的2007「聯合國原住民權益宣言」,事情才漸起變化。工黨政府同意履行宣言,包括在學校設毛利語課程,交通標誌用雙語,把紐西蘭改稱Aotearoa,英文文件還夾雜了不少毛利詞彙,例如whanau(親戚) kia ora (打招呼)Pakeha(歐洲人),而官方用的Te Whatu Ora(醫務衛生署)更令不少人摸不著頭腦,難怪彼得斯要振臂高呼,糾正英語毛利語夾雜的情況,把英語正式納為紐西蘭官方語言。(網上圖片)

2023年8月17日 星期四

奧克蘭的廚餘

近日,市政府免費為住戶提供廚餘桶,其體積約為一般垃圾桶的三分一,綠色,有挽手。廚餘桶可置於屋外,廚房內另放置一個有蓋的小膠箱,用以盛載廚餘,每天將廚餘放在屋外的廚餘桶內,到每週一次的垃圾收集日,住戶將廚餘桶置於路邊,由市政府的垃圾車收集廚餘。為保持清潔,市政府建議用戶採用可分解的粉紅色膠袋,鋪墊在廚房的小膠箱內。膠袋在超市有售。否則,可用紙袋代替。

什麼食物殘渣可放入廚餘桶呢?這包括:蔬菜皮、果皮, 果核、剩餘飯麵、麵包、 肉碎、魚骨、骨頭、貝類的殼、 咖啡渣、 茶葉、剩餘的乳製品、雞蛋殼、和家用剪掉的花等。至於花園垃圾、食物包裝盒、即棄餐具、塑料袋、香煙蒂、紙尿片、寵物垃圾、保鮮紙、蠟紙和錫紙等,就不能算是廚餘,應該分開處理。

整個行動會於九月開始。之前,廚餘與其他垃圾並沒有分開處理。奧克蘭市政府這次將食物廚餘分開收集,是因食物殘渣充滿有價值的營養成分,可將之處理成清潔能源和液體肥料,善加利用。(圖片:SP)

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以「駅」命名的屋苑

近日有發展商推出一個位於油塘區的屋苑,名為「親海駅」,成為物業市場的焦點,引起的話題很多,除「震撼價」外,還有關於「駅」字的讀音。贊成讀「亦」的人,理由是「駅」是日本漢字,原來的漢字是「驛」,粵音「亦」。有人讀「尺」,理由是有字讀字,無字讀邊。也有人讀「」,因為日文「駅」字是「車站」的意思,例如名古屋駅就是名古屋站、東京駅就是東京站。

「駅」既然是日本漢字,嚴格來說,唯一正確的讀音就只有日文讀音:eki。正如把澳洲城市Sydney譯為中文的「雪梨」或「悉尼」,都沒有對錯,唯一正確的就是原文Sydney。其實「親海駅」並非首個以「駅」命名的屋苑,調景嶺港鐵上蓋的大型屋苑就以「都會駅」和「城中駅」為名,有9座大廈共3千多單位,早於2006年落成, 是老大,老大怎樣讀「駅」,老二照跟,就是正確。

正如「駅」字,日本漢字都是源自中國文字,有趣的是,香港有屋苑名卻捨中文字而用日本漢字,不過有些日本人的漢字名稱,看來奇怪甚至惹笑,但他們不介意,例如:田中、北村、山口、犬養等都是,日本名更有「鬼塚」,相信沒有香港屋苑會以此為名吧。(網上圖片)

2023年8月10日 星期四

楊桃成熟時

立秋已過,友人在天台栽種的楊桃,果實纍纍。楊桃成熟時,可作中秋節的應節生果。楊桃又稱陽桃或洋桃,屬灌木或小喬木,難怪在空間有限的天台也長出果子。楊桃水分多,清涼可口,解渴消暑,營養豐富,但楊桃所含的草酸會影響腎功能,嚴重者會出現神經毒性及腎毒性。有人稱楊桃為star fruit,因其橫切面形如五角星(網上圖片),外國曾有人進食楊桃後出現嚴重反應需要送院,所以有人視楊桃為「禁果」。

楊桃成熟時,友人同在天台種植的火龍果已有收成。火龍果又稱紅龍果,其實最貼切的名稱是仙人掌果,因它是仙人掌科植物的果實。它含大量果肉纖維,營養豐富,由於它主要含葡萄糖,甜味較一般的果糖淡,所以很易被認爲是低糖水果,令人不覺而吃了過量的糖分。(圖片:KL)

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

密碼即家門鑰匙

騙術層出不窮,但印象中似乎沒有人因被騙去家中大門的鑰匙,給騙徒開門入屋,予取予携。但網上銀行及手機應用程式,是以密碼為用戶把關,由於用戶編號及密碼只是以數字和符號組成,不比可以握在手中的實體鑰匙,令人容易掉以輕心而將「數碼鑰匙」交給騙徒。

騙徒騙取密碼的方式很多。例如最近報章報導,騙徒假冒購物積分獎賞的手機應用程式「yuu」,訛稱積分到期,引戶登入假冒的yuu網站,乘機偷取個人資料及密碼。警方曾一周接獲90宗案件,涉款共97萬元。最近更有人稱自己曾接到假冒的銀行實體信件,說收信人的戶口無法開啟,叫收信人掃描信上提供的二維碼,結連到網站(假冒),提供個人資料如身分証號碼、出生日期、信用卡號碼等作核實,更改及輸入新密碼。這樣,騙徒就可利用原來的密碼,在網上從銀行轉走受害人的存款。

面對各式騙術,自保方法之一,仍然是將密碼視為家門的鑰匙,不能交予陌生人。事實上,每家銀行,都不斷提醒客戶,不要透過任何可疑通訊(例如短訊、電郵、WhatsAppFacebook) 提供的超鏈結或二維碼登入網上理財,銀行絕不會通過該等訊息,要求用戶提供個人敏感資料。如果有人仍受騙,可能是太疏忽了。(網上圖片)

2023年8月3日 星期四

鯨騎士護鯨

鯨騎士是誰?紐西蘭的毛利人,一直深信祖先「派凱亞」一千多年前駕艇遇險,幸可騎著鯨魚,來到濱海的小村莊定居。村莊族長孫女「阿佩」,出生時是龍鳳胎,但其母與男嬰都死去,其父傷心,遠走他方。阿佩由祖父母撫養,轉眼十二歲,習武有成,本領勝男兒,立志繼承祖父的族長之位。

但按傳統,族長是由家中長子擔任,因此祖父拒絕接受阿佩繼位。此事尚未解決之際,一日,海邊有很多鯨魚擱淺,全部村民出動保護鯨魚,企圖幫助牠們回海中,但不得要領。阿佩趁眾人不覺,爬到最大的鯨魚背上,示意牠游回海裏,其餘的鯨魚亦緊隨,騎着鯨魚的阿佩亦消失於海中,眾人以為她已遇難,原來她已被鯨魚帶回水面。之後,阿佩亦獲祖父接納,繼位為族長。

鯨騎士是誰?是祖先「派凱亞」?是女孩阿佩?古有鯨騎士,千年後也有鯨騎士,還付諸行動,與鯨魚共存,互相守護。《鯨騎士》(
Whale Rider)是一部2002年的紐西蘭與德國合拍的電影,同年在多倫多影展首映,獲一致好評。(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