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政黨的超市價格調查發現,兩大連鎖超市貨價「先加後減」。例如一款
5公斤泰國米在上月26日售95元,在28日和下一個月的2日加至97.9元,兩日後再減回95元,故建議政府加強監察超市貨品定價,及參考澳洲和英國等地的法規,清楚界定「原價」的定義。
超市貨價先加後減,是促銷手法之一,時裝店也常用。每個超市的貨品不下數千種,來價不斷有變,鮮魚及蔬果尤其是,靠政府監察是吃力不討好。本來,最好的監察是市場力量,由不同的超市互相競爭,消費者自行選擇平、靚、正的貨品。
但市場力量亦有局限性。經營超市,必須是財雄勢大的集團,業務多元化,最好是本身又是商場的大業主,盡量發揮經濟效益。環顧當今,有此條件的,不外兩三個集團,他們早已掌握了市民的起居與購物的命脈,貨品價先加後減,市民亦無奈接受。
到處楊梅一樣花,外國的超市,也只是由兩三家大集團經營,每逢星期一推出十餘款特價貨品,消費者被吸引內進後,很容易連同一些提了價錢的貨品,一併購買。這種方式,香港的超市也有採用,與先加後減,都是促銷手法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