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次展覽的絲綢之路以長安-天山廊道為核心,跨越中國四省(陝西、河南、甘肅及新疆)、哈薩克斯坦及吉爾吉斯斯坦,東西長達一萬公里,此廊道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這些廊道,地理與氣候俱嚴峻,交通工具亦只駱駝和馬匹,「駱嗚馬嘶,古道載物」,漫漫長路,古之路客,尚可征服,但「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李白詩〈關山月〉),漫漫長夜,又如何渡過呢?
絲綢之路不僅促進東西貿易,還擔當了文化、宗教和技術交流的重要角色,從展品中的玉器、絲織品、三彩胡人俑、金銀器、青銅器及壁畫等可見,而其中的回鶻文,更演變成為鶻式蒙古文,之後的滿文亦是借自鶻式蒙古文。到了滿清入關,統治中國,卻被漢人同化,滿文未有取代漢文,這已是歷史。但絲綢之路影響的深遠,已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