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前圍村中央是天后宮,與正門成一中軸,中軸兩邊是民房。據天后宮內的碑記,衙前圍村建於元末年明初間,時維公元1352年,距今660年多。天后宮曾經歷多次重修,包括在乾隆廿八年
(1763年) 民國三十七年 (1948年)及1985年等,見証著衙前圍村悠久的歷史。
衙前圍村內的房屋多已失修或重建,不像是原建築物,難窺當年面貌,反而極其狹窄的通道和低矮的房舍,相信仍是數百年前初建村時的佈局。
與衙前圍村有淵源的尚有至德公立學校及吳氏宗祠。至德公立學校之命名是由圍村吳氏的「至德堂」而來,但學校因收生不足,已於2008年9月停辦。
近年正面臨清拆的衙前圍村,已是十室九空,被視為不合法佔用的村內土地,地政總署下令於2016年1月25日前停止。圍村已由鐵絲網圍封,並有地政總署告示:「政府物業,不得闖進,如違送官究治」。不過,衙前圍村同時亦到處掛起橫額,抗議政府的清拆計劃。
衙前圍村原是私人土地,食環署不能執法,令圍村成為地攤小販擺賣的的好地方,清拆圍村亦影響了他們的生計。當日村外有團體舉辦了「衙前墟」,讓市民參觀選購或帶貨品做地攤小販,體驗圍村基層市民的生活。除了地攤,尚有三數個理髮帳篷為顧客剪髮,相信他們都是原來的老主顧吧。
在發展的面前,歷史顯得卑微。衙前圍村的未來,似是大局已定,再看看鄰近東頭村的九龍城沙浦道與樂善道崛起的新型住宅樓宇,可思過半。
時代的巨輪,毫不留情,要「進步」、要「發展」,這些圍村沒落、清拆,似是難逃的宿命。
回覆刪除如果圍村的土地日後建成廣廈千萬間,庇蔭天下之寒士,相信多無反對之聲音。香港地少人多,歷史建築、歷史文明向來不受重視。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會令大多數人受惠,反對的人像不識大體。不過一個城市的身份,很須要由其歷史去刻劃描繪,沒有歷史的城市,就好像沒有根一樣。如何才能做到新舊交融呢?是城市發展的一個挑戰。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