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塱原的水稻田

塱原是新界北區的濕地,而且原來有水稻耕作。從上水港鐵站乘搭51K往河上鄉的專線小巴,在居石侯公祠站落車,向河邊走,經過籃球場和荳品廠,就看到雙魚河。雙魚河河水不多,有白鷺在河上覓食。

橫過雙魚河,進入塱原的耕作範圍,看見有水的田地,以為就是水稻田,細看原來是西洋菜田。有些西洋菜田一片青綠,長滿了菜,另一些剛收割了,剩下水浸著的田,其中有些長滿綠色的浮萍,遠看如巨幅的綠地毯,還有幾頭黑翅長腳鷸在上面留連。

續沿田基走,塱原的水稻田終於出現於左方,範圍約有幾畝,當時未有看到有人在稻田耕作,「荷鋤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景象不見,大概已是秋收時份,有些稻米已成熟,結滿稻穀,田裡的水也乾涸了。也另有稻米仍未成熟,稻田仍灌溉了水,有蜻蜓棲息其間。塱原雖然有水稻田,但相信產量有限,不易有品嚐「塱原米」的機會了。

2 則留言:

  1. 香港的農業早已式微,可見到的稻田實在有限。近年開始有些人做「自耕農夫」,在新界租地種種有機菜、稻米,很有意思。
    香港的不少年青人五穀不分,更不知「汗滴禾下土之苦」。其實,多接觸大地、體驗農耕的過程和享受收成的樂趣,就是一種成長的教育,一種人文教育。
    小弟認識一所中學,該校近年鼓勵學生種植,如在天台種馬鈴薯,也在讓學生到新界的有機菜園耕種,體驗箇中的苦樂。老師又教學生稻米的品種和種植的方式。該校的師生在剛過去的暑假,親赴日本的新潟縣,和日本農夫一起種米,學生要早起早睡,自行料理起居。這些體驗令學生成長,也學習到日本農民認真和刻苦生活。
    香港的教育局沒有這些課程,但該校的「校本課程」可令學生畢生難忘、終生受惠。
    耕作之樂非一般都市人可想象。當中的體會,又是另一番意境:
    「手把青秧插向前,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香港的農業早已式微,因為耕地少,香港並不可能走農業經濟的路線,不過耕作是人類最古老的經濟活動之一,能夠種些機菜、稻米,是很有意思的體驗,閣下認識的那間學校很有心思。新月人沒有老師帶領去日本,去塱原看看,也獲益良多。
      美國是高科技國家,但農業同樣發達,日本地少,但也從來不會放棄農業,因為居安思危,萬一遭敵方抵制,自己仍可生產糧食,就算一部份也好。
      隨便把良田改為地產發展項目,只是短視行為。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