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店出售的食物時,包裝方式,亦充滿民間智慧。例如袋裝餅乾的袋口不是「啤死」封好,而是打一個結,這袋餅乾就仍然屬於「非氣密包裝的食品」類別,可以提供免費膠袋給顧客。
其他傳聞中的膠袋徵費計劃應對措施,更有智慧。其一是由店方借用膠袋,顧客須簽署借據,例如:「茲借用XX公司購物膠袋一個,並同意用後歸還。顧客陳大文簽署」。另一方式是店方減價促銷,任何交易,一概減價五毫。但顧客取用膠袋,則徵費五毫。
以上的民間智慧,反映全面實施膠袋徵費,或許有些攘民,亦有些漏洞,最終能否達到環保目標,則仍有待觀察。
膠袋勾起小弟不少回憶。
回覆刪除上世紀七十年代前,香港尚未流行用膠袋盛載商品和食物。當時的水果店,愛用「薄雞皮紙」袋盛載水果。一元可買三、四個金山橙,小販把鮮橙放入紙袋,袋口蓋以有店名的紅紙,用紅色帶子繫好,交給顧客,大方得體。
菜市場的鮮肉和蔬菜,流行以舊報紙包好,再用水草結紥,主婦自攜菜籃,把魚、肉、蔬菜放在當中。小弟還記得某次買了鮮牛肉回家,把報紙掀開,紅色的牛肉上印上了報紙的油墨,肉上字跡清晰可見。如果買雪白的豆腐,更易中招,小弟試捧著碟子,把豆腐買回家。
用膠袋後,看來清潔和方便多了,但濫用膠袋,卻不環保。徵費是否可行,抑是擾民,小弟無從判斷,但小弟到外地,如澳洲、台灣、日本等,未見類似的徵費,但卻不見遍地是丟棄的膠袋。
閣下說得對,澳洲紐西蘭等地沒有膠袋徵費,超市膠袋任取任用,為什麽呢?這些國家不環保嗎?據新月人觀察,這些國家的膠袋是可以分解的,就算放在家中一段時間後,膠袋變作片片碎片。
刪除香港為什麽不採用可分解的膠袋,而要攪這麼多擾民動作呢?實在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