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課程和交流團推行國情教育當然正確,但懂得國情是否等同會愛國呢?「愛國」是什麼呢?紐西蘭的奧克蘭市有一間初中學校正門的入口,是以兩塊紀念碑組成,紀念的是在國家有危難時投筆從戎,開上前線,保家衛國而壯烈犠牲的教師。
THESE GATES STAND
IN PROUD MEMORY OF
TEACHERS OF THIS PROVINCE
WHO IN THE HOUR
OF NATIONAL DANGER
TOOK THEIR PLACE
IN THE FRONT LINE OF BATTLE
AND IN THE END
YIELDED THEIR LIVES
FOR THE LAND
AND PEOPLE THEY LOVED
這可否算是當地的一種「國情教育」呢?初中學生仍然年幼,上戰場的任務當然落在教師身上,但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接班人,日後會接老師的棒,在國家有危難時,冒著生命危險保家衛國。香港的情況比較獨特,一向不須負責本身的軍事防衛,國情教育的內容十分「和平」,但如果國情教育包含有投筆從戎和甚至賠上性命的內容,有多少香港師生和家長會覺得「啱聽」呢?
testing
回覆刪除香港在英國殖民地時期,不大講國情教育,但一般學生和年青人對國家民族有十分強烈的感情,即如七十年代初的保釣運動,香港有不少大中學生參加,即如每年的雙十,大家會搖旗紀念。那年代的學運,講「認中關社」、講中文運動,不論是否出於左傾幼稚病,但仍然可以見到學生對國家有極強的歸屬感。
回覆刪除殖民地時代大家讀的是孔孟的「成仁取義」、讀的是岳飛的「唯大人許兒以身報國家,何事不可為?」讀的是文天祥的《正氣歌》、《過伶仃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讀的是史可法的以身殉國,死守揚州。多讀這些經典篇章和愛國事蹟,潛移默化,那一代的學生受到感染,所得的是國族和國民教育。當時的學生寫作《我的偶像》、《我最敬佩的人物》會是孔子、孫中山、文天祥、史可法,但一定不會是某某藝人或地產商(如果學生真的以後者為題,國文教師必定批這篇文章胡說八道,打不合格的分數)。
九七後香港的教育和課程大變,中文漸變成中國語文科,是語文教育,講的是語法和運用,中文沒有了國家的文化和歷史傳承,餘下的是沒有靈魂的軀殼。中國歷史不是必修科目(某些學校索性取銷此科),這科的會考考生一年少於一年,數目江河日下。在新高中學制4+2X或3X下,學生更不會選修中史,科目被邊緣化乃至淘汰指日可待。這樣的制度和課程下,學生何來愛國的情操。
今日特區政府的國情教育是大搞國內的參觀和交流,組織學生到北京、上海、到珠三角參觀學校、工廠。三數天以至一星期的流水作業,浮光掠影,既費金錢,學生事後也無從深化所得。這些國情教育當然不會教育學生「為國捐軀」。
如果國難當前,中國和香港有多少人會投從戎,執干戈衛社稷?小弟很懷疑?
當國民保衛釣魚台的熱情也被中港政府多次無理地遏制時,誰會相信目前這個政府真的重視國情教育?
為國捐軀會變成白白犧性,陳毓祥在某些人心目中可能只是成事不足的傻瓜
Pokok兄句句中的,完全點中香港今日所謂「國情教育」的膚淺空洞,嘥錢嘥時間,踢交差波,似足呢輪利物浦在Roy Hogson領軍之下踢出的波,我其實心痛,之但係唔到我講嘢。
回覆刪除我冇去過美國讀書,之但係聽講美國大學必修嘅科目有American History, Economics 同Physical Education。拿,香港人唔做都要知吓,冇左呢d科又點算讀過通識呢!一個民族如果連自己嘅歷史都唔識,好...醜死鬼囉,重話國情教育?Econ就係等多d美國人認玩財技啦喂,一時迫人民幣升值、一時自己「量化寬鬆」,改埋晒d Quantitative Easing咁嘅名,咪係搵你老襯囉。至於PE,其實目的等於軍訓,打起仗上來,d國民都有留咁上下體能,可以應徵入伍。
香港人話係夠運又得,以前有英軍做防衛,而家改為解放軍,唔使自己郁手,淨係負責屙金蛋就得,不過金蛋愈來愈少,萬一好似利物浦個個守門員屙隻蛋入龍門,咁就玩完架嘞。
講開利記,小弟雖不是記的diehard 粉絲,但對這隊在七八十年代打遍歐洲無敵手,名將輩出的球隊極具好感。利記是英國足球的品牌,近年戰蹟低沉,的確令人惋惜。但真至今日,利記的陣中,仍不乏好手,足以和列強抗衡,何以在新球季令球迷一再失望?這是一個project learning 的好課題。新月人多年捧利記,具通識科要求的批判思考,見識卓越。可有以教小弟?
回覆刪除哈,你講得正好,我真係想提吓通識嘅嘢,鞋,不過恐怕唔可以用利記為題,理由同利記無關。咁奇?而家交代唔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