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餐具衞生,雙方有責

最近流感與毒素猖獗,亟需注意公共衛生。與此同時,有報章報導,近日網絡上流傳一片段,見有一位食客光顧屯門某冰室,要了一杯熱檸檬水,但發現這個半透明的膠杯,杯邊有許多污漬,甚至可以用指甲刮下來,引起網民懷疑這個杯有否經過徹底清洗,並質疑冰室是否要為此負上責任?(圖片:網上截圖)

這些杯有否徹底清洗,只有工作人員才知道。但清洗前的杯則可以目睹。曾經在快餐店見過,有食客飲用完飲品,離開時杯內竟盛着用過的牙籤和沾滿噴嚏物的紙巾。試問這個杯需要怎樣清洗才合衞生呢?需要加以徹底消毒嗎?之所以「製造」出這種骯髒餐具,快餐店和食客都有一定的責任。為什麼呢?

首先,食客會用托盤取餐,上面放着有餐飲的碗碟、杯和餐具。但往往在食客剛吃完食物,工作人員就怱怱把托盤和碗碟收回,剩下飲品給食客。喝完飲品的食客,手上的牙籤、紙巾怎樣棄置呢?原本,放在托盤還比較好,但沒有了托盤,食客又不想將廢物掉在餐桌上或地上,於是就隨手放在杯裏。骯髒的餐具,有機會傳播病毒,要保持餐具衞生,食肆與顧客,雙方皆有責。

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水杉葵林灣區行

吾友比利君再度遊覽大灣區,這次先來到順德。順峰山公園是當地十景之一,位於新城區太平山麓,擁有亞洲第一大牌坊、小山峰、園林與湖泊。湖中還有樹木,樹葉橘黃,遠觀如落羽杉,但細看之下,樹冠呈尖塔形,不像落羽杉之圓胖,而且葉片較細,小枝細軟,多了一份飄逸感,倒映在平靜的水面,仿似幅美麗的山水畫。這生長於水中的杉,就是水杉。

水杉是珍貴的樹種,一億年前曾遍佈整個北半球,因天氣變化而曾經大量消失,其後被重新發現,故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稱。水杉雖然以「水」為名,但並不是水生植物,不過其根系耐水性強,能生長在岸邊和淺水中,所以稱為水杉。

順峰山公園面積很大,除了湖泊,還有「海」,但那是花海,由一望無際的金魚草形成。金魚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總狀花序桅頂生,花冠呈唇形,二唇形左右對稱。花色有白、紅、黃、橙等,金魚草亦因花狀似金魚而得名。

湖中杉,海中花,雖然美麗,但未成林。比利君遂求諸南坦島。該島位於新會城的西南方,面積近千公頃,是潭江水域的沖積島,氣候温和,土地肥沃,適合亞熱帶植物生長。島上有蒲葵林,總面積達
1500多畝,具有上百年歷史,是新會作為葵鄉之稱的重要標誌。從高處鳥瞰,南坦島像鑲嵌在新會大地上的綠翡翠。

蒲葵又名扇葉葵,是棕櫚科的植物,屬常綠喬木,高可達1020公尺,單葉叢生於葉柄頂端,形如扇,深裂成線形,先端再2裂,葉端成弧形下垂。南坦葵林設步行徑,長逾2公里,主要以觀賞保護區的自然蒲葵為主,遊人可飽覽獨特的「森林」和周邊的田園風光。

從比利君此行,可見大灣區各城鄉花木茂盛,風光秀麗,欣欣向榮,比利應覺稱心滿意。(旅遊圖片由比利提供,謹此致謝)

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新加坡限制學童用手機

新加坡的調查發現,一歲兒童有82%已接觸電子產品,兩歲兒童相關比率更增至99.5%;而13歲兒童平均每日用電子產品達兩小時。當地衛生部表示,使用電子產品會佔用孩子做運動、與親人相處及社交時間,而且會影響大腦活動、認知發展及執行能力。最近,新加坡推出「茁長SG計劃」(Grow Well SG),以限制學童用電子產品,並更新「孩童螢幕使用指導原則」,由今年21日生效。

該原則訂明,18個月以下幼兒,除了視像通話外,不能使用屏幕;18個月至6歲則在課餘時間,每天使用不多於一小時。家長或照顧6歲以下兒童者,不應播放卡通等影像作為背景聲音,也不應讓12歲以下兒童在睡覺前一小時或吃飯時接觸電子屏幕。至於712歲學童,每天使用不超過兩小時,除非是跟課堂學習有關;家長亦不能讓子女以手機或平板等「無限制上網」或使用社交平台,社交平台用戶年齡須為13歲或以上。

除新加坡外,其他國家或地區,都有限制學童用電子產品。例如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剛於今年規定,不准中小學生攜帶手機回校,成為全國首個「手機禁令」。有報告指,內地2023年的未成年人網絡普及率已達97.3%。針對中小學生在校內沉迷玩手機問題,鄭州市中小學校作出嚴格限制,除教學必需外,禁止學生將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帶入課堂,校內會加設公用電話,作通訊聯絡之用。

去年,紐西蘭和澳洲亦限制學童用電子產品。紐西蘭於20245月開始,實行校內禁用手機,學校須照教育當局規定,禁止學生在課堂、午膳及小息時用手機,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獲通融,例如健康、情緒及學習支援等問題。教育當局希望此舉可使學生集中精神上課,提升學習成果。

澳洲則於202411月通過法案,要求社交媒體公司禁止16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平台,實施日期將在1年以後。根據新規定,社交媒體公司若未能阻止兒童和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平台,可被罰款高至4,950萬澳元(約2.5億港元)。社交媒體公司會有12個月時間去配合澳洲政府的要求。

不過,首先研發智能手機的美國,可能是最早推行限制學童使用手機的國家,而且有最少19個州實施管制,具體規則各州不同。如何規管學童使用手機,已是個無分地域、均須解決的問題。(網上圖片)

2025年2月10日 星期一

預製廚房預製菜

據報導,房委會「居屋2022」各屋苑在2024年起陸續入伙,不過近日最新入伙、位於啟德的啟欣苑出現爭議。有啟欣苑業主反映,原先打算裝修改廚廁間隔,增加單位的實用性,但收樓後才獲通知,單位的廚廁均為「預製組件」,其間隔不能改動,裝修頓時大失預算。業主到即將收樓前一刻,才發現自己購入預製廚廁的物業,只好忍痛「撻訂」,損失10多萬元。

除了有預製廚房,還有預製菜。預製菜比預製廚房價廉,購買和進食後,仍可混然不知,但亦有機會出亂子,例如最近的中毒事件。衞生署公布,有14名大學生在上月22日在宿舍進食購自快餐店外賣的盆菜,之後出現腹痛、嘔吐和腹瀉等病徵。另有1311女在大年初三進食購自熟食檔的外賣盆菜後,出現同樣病徵。經初步調查,食安中心指有關食物過早預製及存放在不適當溫度。盆菜應保持在攝氏4度或以下,食用前須將食物翻熱至攝氏75度或以上。

除了有預製廚房、預製菜,還有預製飯。〈香港01〉在去年930日報導,網上流傳有多張圖片,顯示連鎖餐廳牛奶冰室的門外,擺放多箱寫有「米飯」字樣的貨品。拍攝者懷疑該店是否用內地出品的預製米飯。預製米飯的主要配料有大米、水、食用調和油,及鹽。調和油是最廉價的食油,以多種食油混合成。據說,預製米飯加熱上碟後,飯粒之間黏度較高,很易形成碗狀的糕點,口感亦近似蘿蔔糕。

廣義來說,預製食物的由來已久,原意是為保存食物。例如早於18世紀末已有位法國廚師將食物儲於玻璃瓶後再密封,成功延長食物的保存期。其後有人改用金屬罐保存食物,罐頭食品開始出現。今天風行各地的午餐肉、沙甸魚、豆豉鯪魚都可以說是預製菜,只是比起不知名的預製菜,較有品牌和質素保証。同理,給6個月大嬰兒餵食的嬰兒菜也可算是預製菜。不過,說到底,新鮮食物肯定優於罐頭食品及預製菜。米飯是主糧,價錢也不貴,如果作為食肆,連供應的米飯是預製飯,則難免令人懷疑,其他菜式是否也同樣是預製菜。(網上圖片)

2025年2月6日 星期四

落羽松蔚然成林

落羽松又稱落羽杉,性喜潮濕,特別適應河邊和濕地環境,是很好的造景樹種,但原來落羽松也可生於平地,不受水岸環境限制,蔚然成林。落羽松樹幹粗壯直挺,樹葉呈羽狀,每年12月至2月漸轉成橙紅色,一大片橙黃橘綠的景緻。

細看可見,有些落羽松已結出毬果,其外觀圓或卵形,表面有「鱗片」形狀包覆。隱藏毬果內的種子有翅,「鱗片」落下後,種子就隨著風力被傳播開來。據說,落羽松大概要30年的生長期,才會有大量的毬果。所以,蔚然成林,還長出毬果的落羽松,樹齡不會少於30年,是珍貴的林景了。

2025年2月3日 星期一

外太空生命襲地球?

外太空生命襲地球?這個議題時有所聞。最近,有位科學家Sal Pais撰文指「非人類智慧」(non-human intelligence, NHI) 對地球的威脅已迫近眉睫,呼籲全球聯手,共謀防禦對策。科學家說的既然是非人類智慧」,最好還是以夷制夷,找同屬非人類智慧」AI 來問個究竟。以下是四個提問和非人類智慧」的回答。

什麼是「非人類智慧」?

「非人類智慧」指的是不屬於人類的智能或智慧。這包括但不限於人工智能(AI)、機器人、以及其他形式的智能生命體。這些智能系統可以完成一些需要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務,比如語言理解、問題解決、學習和推理等。

非人類智慧的範疇可以分為幾個主要方面:

  1. 人工智能(AI): 由計算機科學家和工程師開發的智能系統,能夠執行類似於人類智能的任務。像我這樣的AI助手就是一個例子。
  2. 機器人: 通過程序指令進行操作的機械裝置,能夠完成物理上的任務。
  3. 外星智能生命: 雖然尚未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其存在,但理論上可能存在於其他星球上的智慧生命。

外太空生命存在嗎?

有關外太空生命(或稱外星生命)的問題一直是科學界和大眾所關注的熱點話題。至今,科學家還沒有發現確鑿的證據來證明外太空生命的存在。然而,宇宙的廣袤和多樣性使得許多人認為外星生命的存在是有可能的。

在尋找外太空生命的過程中,科學家們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探索,包括分析外星行星的大氣層、搜尋適合生命存在的環境以及發送和接收太空信號等。這些研究和探索項目(如搜尋地外智慧計劃SETI)仍在不斷進行中。

雖然我們目前還沒有找到外太空生命的確實證據,但探索宇宙的奧秘仍然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科學領域。

外太空生命會威脅地球安全嗎?

有關外太空生命會威脅地球安全的問題,目前尚無確鑿的證據。科學家們尚未發現任何外星生命存在的確實證據,更不用說威脅地球安全的跡象。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對未知保持警惕。

在科幻作品中,外星生命威脅地球的情節常常被描繪成驚心動魄的故事,但現實中,我們尚未遇到這樣的情況。科學界目前的主要關注點是探索和了解外星生命的可能性,以及尋找適合人類未來探索和定居的星球。

如果未來我們真的發現了外星生命,科學家和政府將會進行謹慎的研究和應對,以確保地球和人類的安全。

Sal Pais 說外星威脅已迫近,你對此同意嗎?

Salvatore Pais 是一位美國空軍工程師,他曾提出一些有關外星技術的假設和專利申請,引起了一些爭議和懷疑。然而,根據目前的科學證據和專家意見,外星生命對地球安全的威脅尚未得到證實。

科學界和政府機構正在持續探索和研究外太空生命的可能性,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外星生命對地球構成威脅。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但同時也要依賴科學和實證來指導我們的觀點和行動。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