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新聞、關心社會事態的最新發展,本來是好習慣。但根據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傳播系的研究指出,科技進步,新聞24小時不斷地傳播,加上新聞傾向報導具有衝突性的事件,容易引起焦慮、害怕、傷感、憤怒等情緒,對健康有負面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長時間關注新聞事件,會令人經常處於高度警覺的狀態,感到這個世界黑暗又危險,因而產生慢性壓力、增加體內慢性發炎及其他疾病風險,例如疲倦、疼痛、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質素變差、腸胃問題等。
無可否認,過去兩年多來,世界發生的大事,都以負面居多,例如新冠疫情、戰爭、全球暖化、天災、通貨膨脹、糧荒、能源短缺等,這些皆與人們息息相關,不關注新聞,也逃避不了現實,在此情況下,應如何自處呢?
專家的建議,是在觀看新聞與保持身心健康之間找回平衡,包括:一、減少觀看新聞的時間;二、觀看的新聞要多元化,避免偏聽;三、若對新聞悲劇感到難受,可考慮捐款給有關的慈善團體,化難過為積極;四、抽離一下,設些不看新聞的時段,改為與朋友或家人傾談。也許,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做隻鴕鳥也是辦法。(網上圖片)。
看新聞得知TVB甘草演員余子明病逝,一路好走,看新聞久不久見到 D前輩,一個個離開,祇覺得傷感不捨,對個人健康應該沒問題。:)路過的讀者
回覆刪除就是這種傷感,如果未能抽離,或者會影響閱讀新聞的人的健康。
刪除新聞,不可以不看,因為不少消息,有切身關係。
回覆刪除但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新聞又嫌太多,在網上每分每刻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即時新聞。
在互聯網出現以前,大家讀文字媒體,如日報、周刋,或收聽電台及收看電視台的新聞報導,時間和節奏均不及現今頻密,「壓力」也相對少得多。
看報章,每人有不同的習慣。記得以前有些朋友閱報,只看喜歡的版面,有人只看體育版、有人只看娛樂版、有人只看小說副刋、有人只看風月版、有人只看賽馬消息,其他的棄如敝屣,用作墊風爐。小弟當時自以為是,認這些人很「無知」,今天才明白他們的智慧。
新聞有時難分真假,一如市場上的商品,有些貨真假實,有些魚目混珠,故新聞有真的,也有fake news。
最不幸的是買了假貨,卻以假作真。
看新聞,有主動式,有被動式。最不願意的,是「被迫」看的新聞。今天,手機上的朋友圈、群組,常有不少人上載一些自己喜歡的、自以為重要的新聞和訊息,希望朋友或群組內的人也閱讀。小弟通常不會看,或者,一見標題即刪。因為專家的建議,是要在觀看新聞與保持身心健康之間找回平衡。
是的,新月人想起以前的紙媒大堆頭,每日出紙八至九張,內容包羅萬有,有些訂閱的機構會先抽起風月版,才放在雜誌架上。但內容仍然太多,很難有時間看得完,像閣下所說,有人只選擇自己愛看的內容,其他不看,原來是有智慧的做法。這也好比自電影,沉迷於恐怖片,很易產生心魔,時有幻覺。
刪除最近有套港產片:正義迴廊,比恐佈片精彩萬分,更值得推介,不會產生任何幻覺,反有所思。
刪除香港近期又出品了好電影,之前有飯戲攻心,叫好叫座。
刪除//若對新聞悲劇感到難受,可考慮捐款給有關的慈善團體,化難過為積極
回覆刪除傻的嗎? 銀包的錢少左, 只會感到更難受吧?
也可以量力而為,多多益善,少少無拘。但選擇正當的慈善機構,免吃力不討好。
刪除施比受,更有福。:)
刪除真,六個字講晒。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