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有圓與方,但方多於圓。那塊巨大端正的長方型,當中又劃分出數十塊較小的長方型,挺立於愛丁堡廣場的,就是在2009年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的香港大會堂。建築物的線條簡潔俐落,但簡約的美,卻令人百看不厭。
中環有更工整的方型,那就是位於夏慤道的美國銀行中心。大廈樓高37層,外貌呈工整的長方形,曾有「方正大廈」之稱。不過「方正大廈」遠處的前方,有不少巨大的圓柱,構成終審法院大樓的柱廊,與建築物的圓屋頂和拱門,同屬於上世紀已出現在中環的圓。
中環的圓與方,還可並蓄兼收。位於康樂廣場的怡和大廈,樓高52層,在70年代是香港及亞洲最高的建築物,有千多扇圓形的「月洞門」窗戶,成為香港的地標之一。而其後方的交易廣場,大廈外型方中帶圓,融合了圓與方。
中環是金融及商業中心,更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地貌豐富,相信不少人都會像路過兄一樣,對中環有一份獨特的經歷與偏愛。
回覆刪除中環除了圓與方,還有一份獨特的動態。在中環路面移動的人和車,都像載負一些任務,努力前進,似乎是「面上沒有表情卻匯聚成就」。人雖多,也怱怱,但又有一種秩序井然的感覺。或者,這就是人傑地靈吧。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圓和方,是曲線和直線。這兩種線條,可以有千萬總組合,可以構成不同的建築設計。
回覆刪除中區的有不少歷史建築物,愛丁堡廣場側的前立法會大廈,是羅馬式,花園道的聖約翰教堂,是哥德式。前者半圓拱,較多曲線,後者尖拱,較多直線。這類歐洲風格的歷史建築物,十分值得保育。
建築是力學、美學、環境學的組合。有人以「石屎森林」形容現代的城市的商業都市,但森林也得有設計,如不同類型和功能的大廈,不同的商店,適當的空間,這樣才有人文精神。
所謂「無規矩不足以成方圓」,中環的建築,有方有圓,可見興建時十分有規矩。建築物由人設計而成,人也有方有圓。有些人是「外方內圓」,有些人是「外圓內方」,當然,因時濟宜,不少人兩者兼備/兼用。如對子女,是外方內圓,對妻子則是外圓內方。
無規則不足以成方圓,應是至理名言。這些規則,應用於建築上,構成幾何造型的規律美感。現在有很多新建築物,外表看起來有點歪斜,但其實仍有力學的規範,喜歡這種外型或較傳統的外觀,則見仁見智了。
回覆刪除閣下引申到做人的圓與方,則更難掌握,怎樣才做到恰可,是大難題。
確實非常同意,新月人所說的圓與方做人的道理,真是很大的難題,需要很大襌修高人才能做到,想起中環的圓與方,不感想起舊建築的公屋,方形的中空的設計,盡量採納陽光能源,節省電力的開支,真佩服那時建築師,善用空間的設計,跟中環圓與方富麗的建築物,確實有很大不同的強烈對比。:)路過的讀者
回覆刪除新月人也很欣賞舊式H型公屋的設計,平實簡約的線條,兩邊對稱,幾何感很強。現在大部份拆卸,只在深水埗各柴灣保留兩座,活化為其他用途。H字每天都寫,但將它放大及立體化,觀感就不同了。據說是五十年代的政府則師在極短時間想出來的,想不到也是好作品。當然,從外面看與居住於其中,絕對是兩回事,改建是正確的做法。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