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城市印象‧巴士展覽

九巴與規劃署於展城館合辦「城市印象@連繫『從點到點』」專題展覽。巴士展覽有絕版巴士的模型,愛丁堡廣場戶外更擺放1949年第一代引入香港的「烏嘴狗」雙層巴士「丹拿A型」(Daimler A)。城市印象展出巴士途經的徙置區和舊建築,是微型藝術製作。

巴士模型展覽的型號經歷大半世紀,包括1974-1995行走的丹拿珍寶、1983-1995的丹拿珍寶II1984-1988的富豪KMB VOLVO B10MD和記憶猶新,行走於1986-2011的利蘭奧林比安,後者的1988年空調版更是全球首部空調雙層巴士。


無論甚麼型號的巴士,原本是機器,但半世紀以來,它們曾經從點到點地在街道穿梭載客,與城市一同發展,構成不可磨滅的城市印象,由微型藝術家的作品展現出來,舊式樓宇商住夾雜,而當往九龍塘的7號線巴士在橫頭磡「埋站」時,更把城市印象推至高潮。


城市印象由行走的巴士帶動,點滴累積了半世紀,微型藝術家把城市印象濃縮起來,竟也用了8年之久,難怪細節蘊藏豐富,「十靈丹潘高壽」舊樓的天台還有鐵皮屋,更有樹有晾衫竹有魚骨天線;舊樓街角停滿「紅van」,大牌檔客似雲來,地盤裡有廢棄車輛和嬉戲的兒童;剛才7號線巴士在街尾的屋邨「埋站」時,車後原來有人挑著貨物過馬路;48X線往禾輋的情況好一些,前面有斑馬線讓行人過路。


巴士展覽掀動城市印象,巴士與城市不可分離,還喚起半世紀的憶起。

6 則留言:

  1. 九巴成立八十多年,在是九龍及新界區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丹拿A型尤是經典的巴士。

    五十至八十年代坐巴士的印象其實不佳,市民只是以「擠沙甸魚」來形容坐車的苦況。五六十年代的巴士還未有電動門,靠的是車門的售票員控制人客的數量,但當年巴士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人多車少,非在總站,難以上車,售票員經常要「一夫當關」,力拒拚命上擠的乘客,故常生衝突。上下班時段,車內人多,真的「插針難下」,炎夏擠在車廂內,苦不堪言。當年巴士內文雀活躍,乘客被「打荷包」是常見的事。

    今天的巴士設備豪華、坐位舒適,但不知何故,許多香港人看見這些老古董,欣悅之情,油然而生,當年之「苦」,卻不以為苦。難道是對舊香港難以忘懷的感情投射?

    回覆刪除
    回覆
    1. 每個年代都有當時的苦與樂,當年迫巴士,今天迫地鐵,還要忍受經常壞車而遲遲不通知乘客,乘客憤怒,公司就搬出一套甚麼機制,但屢錯不改。不過地下鐵碰著她又是樂事。甚麼時候,多少年後,地下鐵被另一種交通工具取代,變成古董,供人懷念呢?如果經常壞車,不如快些變古董吧。

      刪除
  2. 巴士往事多,記得五六十年代九巴組織了一支甲組足球勁旅,南巴大戰轟動一事,大抵一如今天英超的車路士大戰利物浦吧。
    當年香港足球興盛,名將輩出,香港被譽為亞洲足球王國。但滾滾長江東水,浪花淘盡雄,俱往矣.....

    回覆刪除
    回覆
    1. 巴士、消防、陸軍、警察、港會等都有足球隊,以行業為隊名,形象鮮明,但都是業餘隊伍,香港足球轉為職業化後,隊伍以地區命名,有如英國的利物浦、曼城、車路士,可惜香港足球竟不及業餘年代興盛,確是始料不及。

      刪除
  3. 巴士往事多,記得五六十年代九巴組織了一支甲組足球勁旅,南巴大戰轟動一事,大抵一如今天英超的車路士大戰利物浦吧。
    當年香港足球興盛,名將輩出,香港被譽為亞洲足球王國。但滾滾長江東水,浪花淘盡雄,俱往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