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柱大街商店林立,但沒有千篇一律的連鎖店,售賣的貨品大多是出口到歐美的服飾,歐美遊客亦多於中國遊客,也令赤柱多了點歐陸風情。
當然,赤柱的歐陸風情不限於此。走到赤柱大街最南端向左轉,走數十步,即見「新八間休憩處」。這裡有一排8間連成一體、外形一致的尖頂瓦面紅磚小屋,面向小沙灘,據說是1930間港英政府在赤柱收地興建給居民的賠償,現時仍是私人物業。屋前還有4棵已列入古樹名冊的欖仁樹,高十多公尺。屋與樹都已在此超過大半個世紀,至今仍安然無恙。
除了像「八間」的原有的古蹟,赤柱更有「搬來的古蹟」,同屬殖民時代的歐陸式建築,那正是從中環拆卸重組的卜公碼頭和美利樓,被安置在赤柱灣的另一端。原建於1860年代的美利樓保存完好,走廊、石柱、地板仍然有一種莊嚴氣派,地下用作海事博物館,2樓和3樓用作餐廳,除了有原來樓底高的特色,還有吊扇,供應的也是西式食物,貫徹了歐陸風情。
赤柱「搬來的古蹟」還有「同昌大押」的石柱,不過那已不是歐陸風情,而是像建於1767的天后古廟,屬於有本土特色的文物了。
赤柱的歐陸風情,還可能是多得於赤柱灣的海岸線、沿岸的海濱大道和低密度建築,令它看似南歐小城。海旁的食肆用開放式設計,讓顧客一邊喝啤酒吃炸魚,一邊飽覽海灣景色,赤柱的歐陸風情,就這樣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