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青海甘肅七天之旅(五)

第五部 甘肅 一 (文字及圖片:比利)

甘肅是中國西北的一個大省,面積達42萬平方公里,和青海、新疆、內蒙、陝西、四川、寧夏各省接壤。全省呈狹長型,但地貌複雜,既有山地、高原、也有平川、河谷、以至沙漠,其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甘肅的省會是蘭州,河西四郡全在甘肅省內。漢武帝所設的玉門關和陽關,是通西域的要塞,在敦煌以南數十公里,但自宋代始,已逐漸殘破,經歲月的洗禮,今天只殘存少量的城垣。

我們由青海入甘肅的敦煌,仿如由荒漠回到甘泉般。在青海數天所見,是大漠、盆地和鹽湖,夜宿的是小鎮,看的是自然地理,但在敦煌卻有人文地理、以及上千年的歷史文明。敦煌的景點,主要是莫高窟、鳴沙山,以及繁華市區和熱鬧的夜市。

敦煌在甘肅的西北。漢武帝平服匈奴後,把此地名為敦煌,其意是在漢人統治之下,一個宏大繁華之地。今天的敦煌市頗具規模,吸引大量的中外遊人,在香港也有航班直達。

被聯合國列作世界文化遺產的莫高窟,或稱敦煌石窟,是遊人必到之地,因此最好是預購門票,臨場不一定可以購到入場券。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距今近1800),歷經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石窟所在的山崖土質鬆軟,歷代建造的石窟就超過千個,今仍存的洞窟有735個、當中的壁畫4.5萬共平方公尺、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寶藏。

石窟內的壁畫題材很豐富,主軸是佛教人物和故事、也有歷代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從壁畫不但可以見到由前秦至元代不同時期的美術風格,也可藉畫作的內容,看到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成為研究歷代經濟、宗教、社會風俗、服飾、以至中外交通的重要資料。

至於雕塑品,則以佛像為主,有立體的,也有浮雕。有單身的,也有群體的,精巧逼真,表情活現,是罕有的藝品。雕像和壁畫相融首配,令人稱嘆。為保護文物,只開放極小部份予遊人內進參觀,當然也不許拍照。因為遊人甚多,在洞內不能逗留太久。當天上午,我們只參觀了開放的四個石窟,拍下的照片,就只有石窟的外觀以及一些臨摹的畫作。

有心研究者,或需以另行預約,跟隨專家到訪,才有機會仔細地觀賞洞內的藝術品。(香港的「敦煌之友」,是非牟利組織,得到中國「敦煌研究院」的認可,定期舉辦敦煌藝術的講座、展覽和實地參觀)

莫高窟在鳴沙山東面,離開此地十多分鐘的車程,是鳴沙山另一端的山丘和月牙泉。鳴沙,就是沙動發出聲音之意。此沙丘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經年刮風、塵土飛揚。沙丘環抱著一泓如新月般的清泉,月牙泉的名字就由此得來。

遊人可以花五元購買一雙鞋套,走在沙漠上,便不愁鞋襪沾上細沙。在入口處可以購票乘駱駝上沙丘,不乘駱駝者,可以乘觀光車到月牙泉。當天的遊人不少,若徒步走上沙丘之頂,頗費氣力,但攀者亦甚眾。

歷來名人雅士到月牙泉,題下不少對聯和詩句,且錄三數如下:

「百里黃沙常抱月,一彎碧水未沾塵」

「摘來天上半彎月,化作沙中一眼泉」

「欲覓桃源世外家,漢唐勝跡比繁華

月牙池畔尋芳草,刮得敦煌五色沙」

月牙泉在漢代稱作沙井,當時已是敦煌地區的景點。千百年來,地下水不斷湧出,在這沙漠上形成一彎的清泉,可說是上天賜給敦煌的一份厚禮。

【新月人按:進入甘肅的敦煌,不僅像由荒漠回到甘泉,更是開展了一段世界文化遺產之旅。敦煌石窟有豐富的文物,由比利君以圖文並茂方式介紹,最為合適不過。遊記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