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的荷花
香港文化博物館由27.11.2019至17.2.2020舉辦以「饒宗頤的故事」為題的展覽。除心經簡林外景之外,會場佈置的特色,就是饒宗頤的荷花。
饒宗頤名字的來源,是他父親希望他能師法宋五子之首的周敦頤。周敦頤在其《愛蓮說》一文,對蓮花的讚賞,已成千古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饒宗頤是否因此而像周敦頤之獨愛荷花,不敢妄自推論,但「饒宗頤的故事」展出他的大型荷花作品,觀看全幅,氣魄宏大,局部細看,則每朵荷花每片荷葉,都有各自的形態,令人嘆為觀止。其中的〈百祿是荷〉原作高逾六尺,長達三十多尺,展場內放映該畫的數碼化版本,令人如身處夏日荷塘。
饒宗頤教授的研究領域廣,時間跨度寬,著作等身,觀賞饒宗頤的荷花,只算是略窺他學養的一鱗半爪吧了。
饒宗頤教授,人尊稱他為饒公,精通中西文化,學究天人。饒公於2018年2月往生,高壽一百有一歲。小弟家中藏有2018年3月的《明報月刋》,該期題作「陶鑄古今說饒公」,不少文化名人撰文悼念這位一代宗師。
回覆刪除說饒公學問淵博,著作等身,「有人做過統計,饒公治學八十餘載,共出版學術專著七十多種,發表論文近千篇,刋行詩文集十餘種,書畫集數十種,可謂著作宏富,學藝雙攜。」(見2018年3月《明報月刋》楊健《憶饒公》一文。但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如何能有這樣多的作品呢?楊健在他的文章中,引述饒公的好友李焯芬教授的解釋,李教授說出饒公治學的三個故事,第二是「學無國界」,不分中外,第二是「學無邊界」,不分領域,第三是「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饒公的研究成果有三分之二是退休後完成的。
饒公也是書畫大師,同一期《明報月刋》有一篇鄧偉雄先生(饒公女婿)的文章,題為《饒宗頤教授繪畫理論與實踐》,「有人曾問他(饒公),荷花為何會有金荷銀葉?饒教授答,因為我所寫的荷花是我心中的荷花,是經過我詮釋的荷花....這是他師心的一個重要表現。饒公的繪畫進程就就許多傅統畫人一樣,是以師古,師造化、師心為三個階段。
饒公是大師級,一般人無法能及,真是「仰之彌高,鑽之彌深」,只能學習他孜孜不倦,「學無止境」的精神。
謝謝閣下的鴻文,補充了豐富的資料。其實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的,並不止於饒公的畫作,還有很多領域的巨著,只是新月人學識有限,看見荷花便當看完。若閣下有機會參選,深度又會不同。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