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農墟的現址是「大埔蔬菜產銷有限責任合作社」所有(簡稱大埔菜站),成立於1951年。現址有一株高大的梅花,相信樹齡不淺。二月初的星期三到太和農墟,梅花沒有開,更長滿綠葉。原來梅花的葉片是橢圓型,葉端卻尖如箭形,相當有趣。
梅花是沒有了,但仍有蔬菜,主要有蘿蔔、西蘭花、番茄、薯仔、椰菜、芹菜和其他葉菜等。椰菜和蘿蔔每斤30元,價錢是內地輸入蔬菜的4至5倍,不過這些都是新鮮的本地有機菜,物有所值。
農曆新年過後,二月中再到太和農墟,赫然看到梅花早已開滿一樹,但當日是星期四,太和農墟只在星期三及星期日開放,蔬菜是買不到,但仍可在門外欣賞梅花。兩程合計,太和農墟的梅花與蔬菜,總算兼得。
拍梅不易,師兄教落:梅形勢為第一。即形態和姿勢。形態有俯、仰、側、臥、依、盼等,姿勢則分為直立、曲屈、歪斜、梅花樹榦漆黑而多糙紋,其枝曲蒼勁嶙峋,風韻灑落有飽歷滄桑,威武不屈的陽剛美。拍梅就要拍出其獨特的美態。
回覆刪除香港地處南方,梅的品類和數目甚少,據聞南京的梅花山上有三萬多株梅,品類甚多,顏色有白、有黃、有有宮粉紅、也有綠萼。小弟慕名久矣,心往神馳。下月初將追隨師兄,往金陵去也。
閣下所言甚是,拍梅不易,加上花朵細小,這棵梅的花又是白色,所以新月人唯有把一切希望,寄託在買菜身上。買菜是主打,拍梅是其次,遂有梅花與蔬菜之行。
回覆刪除閣下有師兄同往,加上有三萬棵梅任拍,則無須買菜了。預祝收獲豐富。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蔬菜易得,梅花難求。
回覆刪除梅是國花,真正的國色天香。新月人兩者兼得,猴年吉兆也。
中國人愛梅,並把「梅、蘭、菊、竹」比作四君子,飄逸淡雅,梅卻居於其首。
古人詩云:「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中國女子也愛以梅為名,小弟認識者,就有麗梅、詠梅、愛梅、笑梅等,卻少以蔬菜為名,可見兩者的地位相差甚遠。有以「小白菜」為名者,則苦不堪言也。
晚清學者龔自珍有一篇《病梅館記》,文采斐然、寓意深遠,是中國文學的傑作。
小弟以梅為題,東拉西扯,亂不成章。新月人多多包容。
XD以為無梅花相,結果有葉又有花,而且好靚,真·好!
回覆刪除未知是否Win 10 有bugs,早日給pokok君的回覆竟沒有出現。太和的梅花隔了木門,看不到樹幹,但有花有葉,較少見。
刪除同在大埔,嘉道理的梅仍開,先花後葉,全棵是花,未出葉。梅花高貴,以前父母會為女兒改名叫阿梅,但梅與霉在廣東話同音,現代父母不再叫女兒做阿梅了。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新月人所言甚是,90後的女孩較少以花為名,蓮、梅、蘭等,有些人以為俗氣也。除非在名字上有一個超字。超蓮,又係幾索。
刪除現代人好像比古人更講意頭,怕梅因音近霉,怕蘭因音近難,怕菊因音近谷(氣),怕竹因音近粥(一窩粥),改名真難。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