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公共裝置藝術


公共裝置藝術可以美化市容,提升市民對藝術的興趣。奧克蘭的街頭有不少這類裝置藝術,而且每隔若干時候便有新的裝置,每每令人眼前一亮。最近的新作是幾個不同組合和顏色的巨蛋,放置在行人路邊,有3個一組的,也有獨立的,分別運用了紅、橙、黃、黑、白、紫等鮮艷活潑的顏色,和這裡路面沉實的灰黑色,構成強烈的對比。最有趣味的是一個設置在泊車位旁邊的鮮紅色巨蛋,高約半架房車,和停泊著的汽車相映成趣。這麼大的蛋,用手輕敲之下,覺得它是中空的,否則會很重和很「嘥料」,材料估計是碳纖維之類的東西,但暫時未見附有什麼介紹。
這組裝置藝術的選址也別具心思,那裡是奧克蘭的New Market,是一個很接近CBD的一個購物區,商店與食肆林立。行人路和馬路的設計也很特別,舖上不同大小和紋理的灰色地磚,而且行人路比只容單線行車的馬路寬闊一倍,規劃上明顯是「行人為先」,好像把商場延伸至室外,所以這裡的裝置藝術不但不會「阻街」,還平添不少藝術氣息和購物樂趣。其實奧克蘭的街頭還有很多其他公共裝置藝術和雕塑,修讀設計和藝術的學生的其中一門功課,就是跑到街頭欣賞和記錄這些藝術品。
香港的行人路比較狹窄,人又多,寸步難行,如果還在街道上擺放這類裝置藝術,很容易被投訴「阻街」。(Photo: CKMA)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碳排放習慣」調查

最近一個「碳排放習慣」調查,顯示有72%的人在夏天開冷氣睡覺、69%的人用紙手巾、63%長時間上網、51%在家吃外賣時仍使用即棄食具、40%外出時不自携飲水樽等。浸會大學教授黃煥忠表示上述習慣會令減碳行動受阻,令地球暖化日趨嚴重,港人應戒除惡習。
電話訪問通常很滋擾,不過今次我卻希望被抽中做「碳排放習慣」的訪問,可惜落了空。看到《明報》刊登調查的10大碳排放惡習,我索性自己查自己。
1. 夏天開冷氣睡覺?
    Yes!隔離左右pm730已勁開冷氣,我身水身汗才捱到睡覺前開冷氣,sting!
2. 不隨身帶手巾?
    不帶,用紙手巾。手帕要洗,要消耗水、電、洗粉,可能代價更高。
3. 長時間上網?
    Yes!工作娛樂全在此。印刷書報要消耗紙張,斬樹造紙更不環保。
4. 在家吃外賣時使用附送的即棄食具?
    Yes!即棄食具就算不用仍是要棄置,不如節省洗碗筷的水。
5. 外出時不自携飲水樽?
    不帶。今次冇嘢反駁。
6. 食肉比菜多?
    啱啱相反。歲月不饒人,「食肉獸」漸漸會改變習慣。
7. 洗澡時花灑不停開?
    問題太私人了,skip。
8. 有閒錢會用來買多件衣服?
    香港樓價太貴,我沒有閒錢啊。
9. 使用恒溫電水壺?
     No!唔敢用,裡面的水不到沸點,唔滾。
10. 以遙控器關閉電視機?
     Yes!冇嘢好賴。
結果顯示,今次的「碳排放習慣」調查我只有3個好習慣,即6、8及9。不過,世上沒有免費午餐,環保也不例外,許多措施只是一種取捨,代價一定要付出,只是形式不同吧了。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長城牌火腿豬肉含水銀

共48,000罐的長城牌火腿豬肉被發現含有液態水銀,食安中心呼籲店舖停售及消費者停止食用。水銀又名汞,英文是mercury,非常巧合,如果用倉頡輸入法鍵入「mer」,出現的中文字剛好是「汞」。水銀是金屬,銀色,在室溫下是液體狀態,難怪有「水銀」之稱。但水銀比水重10多倍,一旦傾瀉,真的變為「水銀瀉地」,無孔不入。
萬一吃了長城牌含液態水銀的火腿豬肉會有危險嗎?食安中心中心發言人稱液態水銀不易被人體腸胃吸收,進食後影響健康的機會很低。不過,原來水銀在室溫也可揮發成氣化水銀,吸入肺部和進入神經系統後會令人中毒,出現肺炎、肺積水、呼吸困難等情況,嚴重者可即時死亡。水銀亦可透過皮膚接觸進入人體,損傷大腦影響發育等。傳統探熱針、溫度計等家居物品都裝有液態水銀,萬一摔破了,水銀會散開成很多小珠,這時可以用一塊紙,把散開的小珠「聚合」,再撥到另一塊紙上(小心不要讓它再滾落地面),再倒入一個瓶,加入少量水後密封,不要倒入下水道,免污染水源,但棄置始終是一個問題。
為什麼長城牌火腿豬肉含有水銀呢?真相仍未公佈。我一向不買罐頭,更不吃罐頭豬肉,是否可以安枕無憂呢?未必,因為水銀早已存在於食物鏈中,水產皆含有若干份量的水銀,愈大條的魚如吞拿、鯊魚等含量愈高,這些污染很難逆轉,唯有食少啖,多覺瞓。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香港旅遊業要感激「阿珍」

最近內地與本港傳媒廣泛報道一名香港女導遊「阿珍」,因為不滿團友購物少,在旅遊巴上罵團友,一條「香港女導遊阿珍狂罵大陸遊客」的偷拍短片,在網上熱爆。事件發生在今年3月,「阿珍」帶團友去購物,但每個人消費不夠額,回到旅遊車,「阿珍」罵團友:「我們不是慈善…現在是你欠我,不是我欠你,我給你吃、給你住,但是你們不付出…你們花一點錢有什麼所謂?你們這輩不還,下一輩都要還。」
此短片令香港旅遊業界以至港府大為震驚,有人最初還推說這是個別事件,「阿珍」是「害群之馬」,港府亦只是主張旅遊業界考慮撤銷「阿珍」的導遊牌照。但紙包不住火,「零團費」和「低團費」的問題癥結還是曝了光。原來有些大陸來港的旅行團,幾天的團貴才一千元,連交通費也不足支付,導遊要靠團友購物回佣抵消開支,正如「阿珍」所說:「我們不是慈善…現在是你欠我…我給你吃、給你住,但是你們不付出…」。那叫「阿珍」怎辦呢?「阿珍」只好做個勇敢的中國人,挺身而出,以她的「熱血」灌醒一班貪便宜的遊客和一些混水摸魚的旅行社,如果有朝一日,香港旅遊業因為「阿珍事件」而有所改進的話,應該要感激「阿珍」,甚至應該邀請她出任香港的旅遊大使。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麻雀五隻

麻雀是香港最常見的雀鳥之一,一年四季都見到牠們的足跡。麻雀經常都是成群的,棲息在樹枝、欄杆、屋簷或甚至電線上。麻雀體形小,形狀短圓,頭頂和後頸為栗色,面部白色,中央有一塊黑色色塊。麻雀背部是褐色,有黑色斑點,腹部顏色較淺,喙黑而粗壯,足是粉褐色。這副有趣的樣子,加上不停跳動,給人一種可愛和俏皮的感覺。

麻雀按不同季節取食不同的食物,春夏季節以昆蟲為主,秋冬季節以種子和果實為主。麻雀愛在有人類活動的環境出現,在都市生活的麻雀更會尋找人類吃剩的飯菜。前兩天在中文大學眾志堂的露天座位,我就遇見5隻麻雀一起出動,在欄杆稍作停留後,迅速飛到鄰桌,5隻麻雀圍著一個飯盒,啄食剩下的飯粒。香港的麻雀對人仍保持警覺性,有人走近時迅速飛走,但在外地看到的麻雀好像對人完全沒有戒心。我有次在墨爾本動物園的茶座吃三文治,有幾隻麻雀竟飛到來啄食碟裡的生菜和碎乳酪,其實我還要吃,唯有揮手驅趕,但這些麻雀仍不願離開,形同人鳥爭食。把此事告訴一位居於澳洲的友人,才知他每天在後花園吃早餐時,必有同一隻小鳥(沒有問清楚友人是否麻雀)出現,站在碟邊和他一起吃東西,彼此和平共處,久而久之,大家不見不散。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歌曲《杜鵑花》



《杜鵑花》作曲人黃友棣於7月4日在高雄辭世,享年99歲。黃友棣生於1911年,即民國元年,所以是與民國同齡。他原籍廣東肇慶高要,與香港頗有淵源,1949年移居香港後,任教珠海書院,該書院及新亞書院的校歌都是由他創作。他是一位多產的音樂大師,但個性豁達,放棄作品的版稅,任由後人傳唱。《杜鵑花》是他流傳最廣的歌曲之一,旋律優美而容易上口,充分表現出大師「大樂必易」的音樂哲學。
不過,如此優美婉約的歌曲卻是一首抗戰歌曲。原來《杜鵑花》是中日抗戰期間的一位大學生方建鵬寫下的一首新詩,藉著一位姑娘思念出征情郎的心情,表達當時局勢的動盪,情人、家人失散的境況。其後黃友棣將詩譜成這首動人的音樂《杜鵑花》。唱過這首歌的歌星很多,但我覺得最合適還是由那些十多廿歲的學生,用真摰自然的歌聲,唱出屬於他們年紀的情懷。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就曾經演唱過《杜鵑花》。

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畔,多美麗啊,像村家的小姑娘,像村家的小姑娘。
去年村家小姑娘,走到山坡上,和情郎唱支山歌,摘枝杜鵑花,插在頭髮上,今年村家小姑娘,走向小溪畔,杜鵑花謝了又開呀,記起了戰場上的情郎。
摘下一枝鮮紅的杜鵑,遙向著烽火的天邊,哥哥,你打勝仗回來,我把杜鵑花,插在你的胸前,不再插在自己的頭髮上。
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畔,多美麗啊,像村家的小姑娘,像村家的小姑娘,啊…啊…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老鼠咬人有解釋


至現時為止,本港今年已發生了6宗老鼠咬人事件,印象中比過去頻密。老鼠本來是「神憎鬼厭」,但迪士尼卡通片成功地把老鼠擬人化和「可愛化」,深受歡迎,影響所及,有關政府部門對老鼠咬人的解釋也帶著濃厚的迪士尼風格。
老鼠咬人是因為「老鼠也移民」。食物及衛生局長上星期表示可能是最近雨水多,使一些老鼠集中的地方好像地下渠等水浸,牠們因而要四出尋找新的棲身之地,影響到牠們走出地面。
老鼠咬人又可能因為「老鼠也醉酒」。局長解釋一般老鼠藥有抗凝血作用,老鼠服食後會出現像人類飲醉酒般的迷糊狀態,當有人在老鼠前微微郁動身體,老鼠或會誤以為有人襲擊而先作出攻擊行為。
還有一個版本,老鼠咬人是「老鼠也口渴」。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解釋,老鼠藥其實是薄血丸,老鼠服用後內臟會失血,然後死亡,在失血期間牠們會感到口渴,要走出來找東西喝,或因而咬人。
副局長否認發生多宗老鼠咬人事件是因為鼠患問題正在惡化,不過他表示食環署會開始進行兩個月深化滅鼠運動。我們都是看迪士尼卡通片長大的,副局長的說話當然「啱聽」,只是擔心深化滅鼠運動會引致食了藥的「醉酒」老鼠數目大增,唯有切記今後遇見老鼠時,千萬不要在牠面前「微微郁動身體」,否則「老鼠或會誤以為有人襲擊而先作出攻擊行為」。老鼠大哥大姐,請不要誤會啊!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商場直播世界盃

世界盃進入4強階段,掀起高潮,不少市民湧到商場或街上從大型熒幕睇波,直播賽事的酒吧及食店更座無虛席,也有商場推出「購物睇波團」,免費接送內地遊客往返香港,先購物後睇波,增加商場生意。apm商場去屆已直播賽事,今屆有更多商場如青衣城、德福廣場、新城市廣場等也有直播,還未開波,所有座位已爆滿,四周亦站滿人,擠在後面的其實只能看到部份熒幕,但還是如痴如醉,商場的工作人員有禮貌兼效率高,所以雖擠迫,但秩序良好,值得一讚。
這麼多市民到商場食店等看世界盃,除了是「獨樂不如眾樂」,取其氣氛外,亦有可能是家裡沒有安裝「有線電視」或高清電視。上星期有人到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抗議,指「有線」有獨家轉播權,而「無線」及「亞視」只在高清頻道播放部分賽事,令不少基層市民「冇波睇」,要求開放政府屬下的場地,免費轉播球賽。眾所周知,世界盃 的轉播權是價高者得,一家電視台用約2億元投得轉播權,獨家播影是理所當然。抗議的人不明白嗎?未必。可能是他們知道內地及澳門都獲得政府出手,令球迷可以免費收看全部賽事,因而對港府產生同樣的期望。不過香港是個商業社會,怎樣播波,也是商業決定,政府穩守自己半場,不作突破,以免越位。商業掛帥下,為了置業,港人連昂貴的「發水兼縮水」住宅也要排長龍搶購,就算爭取到免費睇波,都只是「贏粒糖,輸間廠」而已。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LEGO 世界盃足球賽


在本屆世界盃足球賽剛開始時, 一位19歲的德國青年毛瑞茲(Fabian Moritz)曾經說:「如果英格蘭出局,那我就沒錢可賺了!」諷刺地,英格蘭真的被德國淘汰了,為什麼這賽果反而不是一位德國青年所樂見呢?毛瑞茲不是賭波押注在英格蘭身上,而是一個憑創意和努力在本屆世界盃足球賽賺錢的人。他在家中利用LEGO公仔重現世界盃足球賽事的入球過程,拍成影片,上載到網頁上,結果大受歡迎,一開始已有超過34萬瀏覽人次,引起包括英國《衛報》(The Guradian) 的注意,還跟他簽約,替英格蘭的賽事製作LEGO公仔入球影片。
其實用LEGO公仔製作入球影片需要很大的耐性和很好的觀察力,毛瑞茲是替影片中的每格畫面拍攝一張照片,過程中要用手移動樂LEGO公仔和足球,一個入球最多可能要80格畫面,需要2到3小時才完成。這些LEGO公仔入球影片,重現的入球過程和看電視重播一樣準確,旁述和球場上的雜音也是與現場無異,但由可愛的LEGO公仔去串演的球星,卻多了一份趣緻,例如影片中那位有「牛油手」之稱的英格蘭門將「世紀大漏」地讓足球溜入網之後,「冇晒心機」再倒地一次的畫面,簡直一絕,令人不忍苛責,但用電視重播就會令人不忍卒睹,可見LEGO公仔的妙處真多,毛瑞茲也確是能夠充分運用兒時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