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冷藏肉充當鮮肉

據報導,食環署於625日在觀塘一間持牌的新鮮糧食店,揭發該店以冰鮮和冷藏肉充當新鮮肉出售。署方即時銷毀503公斤冷藏牛肉,亦封存約105公斤預先包裝冷藏牛肉作進一步調查。署方指,十分關注冷藏和冰鮮肉冒充新鮮肉的情況,署方會採取嚴厲的執法行動,任何人未經批簽,售賣冰鮮肉或者冷藏肉,均屬違法,一經定罪,最高可判罰款5萬元及監禁6個月。

以冷藏肉或冰鮮充當鮮肉的情況,以往亦曾發生。購買時怎樣作出分辨呢?資料顯示,分辨冰鮮肉與鮮肉主要可以從顏色、光澤、手感和氣味等方面著手。新鮮肉通常色澤紅潤,有光澤,手感較為濕潤,且有淡淡的肉味;而冰鮮肉顏色較暗,光澤較不明顯,手感較冷,且解凍後容易產生黏液,氣味也可能較為濃厚。不過,說是容易,做得到還需交很多「學費」。

不想交「學費」,又想避免買着冒充鮮肉的冷藏肉,最好的辦法,就是認「低威」,直接了當買冰鮮肉,因為自已買的已是冰鮮肉,就不怕被騙了。超市有很多冰鮮肉出售,每份包裝整齊,標明來源地、重量和價錢。其實冰鮮肉質素很好,以某日式超市的牛肉為例,就有來自澳洲的和牛牛腿切片、牛腿柳切絲、冰鮮西冷牛扒、冰鮮牛肉粒等,選擇甚多,買回家也不用清洗和切肉,直接下鍋,簡單快捷。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食肆結業潮

報章報導,本港的結業潮持續。最新近的例子,是位於荃灣的泰式香蕉煎餅專門店「蕉蕉蕉」在今年412日才開業,維持僅68天,突然在619日結業。另外,位於尖沙咀、已開業16年的日式燒肉放題店「燒魂」,由於租約期滿,決定於625為最後營業日。大班餅店亦要停業。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認為市民外遊者眾,打擊本港的餐飲業,因此吸引市民留港消費至為重要。至於租金,因有部份業主減租,餐飲業整體租金已回調 10%。亦有官員認為疫情令市民及旅客的消費模式改變,所以企業要因應時代變遷,作出相應改變。

事實上,餐飲業都有因應環境力求作出應變。例如有酒樓在入口大堂加設外賣部,兼營兩餸飯。但整體而言,食肆留住食客,關鍵是食物質素。面對顧客流量減少,營利倒退,食肆如何保持甚至提升服務及食物質素,是個巨大的考驗。現時的食肆能夠保持質素嗎?以下是從網上及個別友人得知的一些印象,比較零碎,但亦可反映部份的問題。

  • 食具殘破,例如崩咀的熱水壺 (某中等價錢連鎖酒樓)
  • 菜肉水餃不熱 (某集團的北京菜酒樓)
  • 南乳炆齊冷凍如冰條 (某點心連鎖店)
  • 預製飯、預製菜 (某連鎖冰室)
  • 蝦仁炒蛋水汪汪 (某集團的港式茶餐廳)

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濕」和「熱」對健康的影響

美國剛對多位於中西部的21個州發出酷熱警告,特別高溫的將威脅內華達州、南加州及亞利桑那州。亞利桑那州南部氣溫將達118°F(47.8°C),而內華達州及亞利桑那州南部氣溫亦高達115°F(46°C)高溫對健康構嚴重威脅,當局勸告人們留在有冷氣的室內及喝足夠的水份。

夏天的氣溫越來越高,也越來越潮濕,「濕」加上「熱」,非常不好過。濕度與高溫,那一樣對健康的影響更大呢? 據《科學》期刊報導,生理學家和流行病學家兩者對此持不同觀點。生理學家發現有證據顯示,濕度有重要的影響,在同樣的溫度下,濕度越高,身體越難保持安全的溫度,以防止中暑。濕熱感覺比乾熱更令人不舒服,也更危險。一旦氣溫超過35℃左右,身體有效降溫的唯一方法,就是透過汗水蒸發,但空氣越潮濕,蒸發的汗水就越少,從而削弱了身體的降溫效能。

流行病學家的經驗則是,僅憑溫度,已可準確預測與高溫相關的致命率,這項預測,不需把濕度的增加計算在內。當然,這不代表濕度對身體沒有生理上的影響。

也有意見認為,流行病學家沒有看到濕度影響的原因,可能是他們的資料搜集,是偏向涼爽、乾燥的北半球,忽略了印度、巴基斯坦和人口稠密、潮濕的亞洲國家。無論如何,隨着全球氣溫上升,越來越多人面臨因此引致的健康問題,釐清「濕度」和「高溫」的風險,有其必要性。(網上圖片)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不可生吃的食物

 

有人喜歡吃生的食物,例如魚生、沙律菜等,但並不是每種食物都適合生吃,甚至會引起嚴重後果。有專家就列舉了多種不宜生吃的食物及可能引致的嚴重後果。


食物

生吃引起的嚴重後果

雞蛋

 

生雞蛋含沙門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生的蛋白會與一種維生素B結合,令身體缺少該物質。

紅腰豆

 

未熟透的紅腰豆含毒素,引起嘔吐、肚痛、肚瀉等的不適症狀。

蜜糖

 

未經消毒的蜂蜜含肉毒桿菌,令肌肉麻痺,嚴重者更引起呼吸困難。

生蠔及貝殼類

含海洋弧菌和其他細菌、諾如病毒,引起腸胃病甚至肝炎。

牛奶

 

未經消毒的牛奶含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李斯特菌等,引起腸胃及多種嚴重不適。

攪拌肉

未熟透的「免治」豬、牛、雞肉多含病原體、寄生蟲等。

芽菜

在發芽過程中,芽菜易受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李斯特菌等污染。

木薯

木薯粉可製成「珍珠」,加進奶茶。但未經煮熟的木薯含氰酸(俗稱山埃),可引致噁心、嘔吐、昏眩,甚至呼吸衰竭而死。

苦杏仁

含毒素,在人體轉為氰酸(山埃),生吃二十顆足以致命。

油魚

生吃油魚會引致嘔吐、腹瀉、頭痛的症狀。


不能生吃的食物,當然不限於上述的
10種,而且為數不少,例如馬鈴薯、白果(銀杏)等都是,所以,在不清楚食物性質之前,還是熟食為佳。(網上圖片)

2025年6月16日 星期一

禁止過馬路看手機

隨着智能手機普及,行人一面過馬路一面低頭看手機的情況漸多,容易引起交通安全問題。近日有報導,澳門立法會正審議修改道路交通法案。負責審議的小組主席稱,現行法律已有規定行人過馬路時,需留意路上車輛的距離及車速,在安全情況下盡快過馬路,法案的修改,當中會增加條文,明確禁止行人過馬路時操作或觀看手提電話,違者罰款300元。

資料顯示,其他城市也有類似的條文。例如菲律賓碧瑤市早在2019年通過一項《防止行人分心條例》的法案,對過馬路仍在使用手機的行人予以處罰,初犯會被口頭警告,最嚴重會被罰2500比索(350港元)30日社區服務。

這類法案,目的是提升「低頭族」的安全意識,與此同時,亦可增加庫房進帳,可謂一舉兩得。其實在行人路、商場、港鐵等場所,「低頭族」川流不息,旁人皆要作出閃避。法例當然不適用於這些場所,不過車撞人固然危險,人撞人亦易引致傷害,唯有寄望「低頭族」作出自律。(網上圖片)

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

眼淚可測試阿茲海默症

不要輕看一滴眼淚。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Canterbury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研製了利用眼淚測試阿茲海默症的快速測試套件,可以在家中自行測試,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種緩慢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佔了認知障礙症成因的六至七成。此症狀首先在1906年由德國病理學家阿茲海默描述,並隨後命名,其詳細成因至今仍然不明,但相信有約七成的機率是遺傳因素。

由於阿茲海默症疾病的進程與大腦中的類澱粉蛋白βamyloid-beta)斑塊沉積和Tau蛋白有關,荷蘭、加拿大等地的研究大約在10年前發現,在眼淚中可找到這兩種蛋白,還可以用作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生物標記。相比傳統的腦脊液分析或正電子斷層掃描(PET),眼淚採集是一種無創兼成本較低的方式,有望讓早期檢測更加普及,因此,各研究團隊都積極開發可供普遍應用的眼淚測試套件。

5年的研究,最近坎特伯雷大學終於研製出利用芯片技術,分析人類眼淚份子結構的變化,測試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生物標記。相關的測試套件符合可大量製作和低成本的要求,研究人員認為有望可以廣為應用。男兒有淚不輕彈,但若要進行測試,勉強擠些出來吧。(網上圖片)

2025年6月9日 星期一

泰國皇后花

據資料顯示,現任泰王瑪哈哇集拉隆功的母親,(即前任泰王普密蓬阿杜德的妻子),曾於1963年訪問菲律賓。當時菲律賓大學的園藝專家,培養出一種美麗的花朵,命名為Dona Queen Sirikit,紀念泰國皇后這次的訪問。

關於這種以泰國皇后命名的花只偶爾在公園看見,網上關於該花的資料不多,只知它是Mussaenda 'Dona Luz' Mussaenda philippica 'Aurorae'的混合種。Mussaenda屬於茜草科,這個科有約13,000 種花朵之多,真是「花多眼亂」。

從外表看,「泰國皇后花」是灌木,約11.5高,「花朵」大,色粉紅,很惹人注目。但走近細看,卻發現粉紅色的「花瓣」中,另有一朵較細如五星形狀黃色小花,所以,很可能粉紅色的「花瓣」不是真正的花瓣,而是苞葉。苞葉是植物用來保護花芽及果實的部分,在一些花朵卻變成可供觀賞的「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