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青海甘肅七天之旅(五)

第五部 甘肅 一 (文字及圖片:比利)

甘肅是中國西北的一個大省,面積達42萬平方公里,和青海、新疆、內蒙、陝西、四川、寧夏各省接壤。全省呈狹長型,但地貌複雜,既有山地、高原、也有平川、河谷、以至沙漠,其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甘肅的省會是蘭州,河西四郡全在甘肅省內。漢武帝所設的玉門關和陽關,是通西域的要塞,在敦煌以南數十公里,但自宋代始,已逐漸殘破,經歲月的洗禮,今天只殘存少量的城垣。

我們由青海入甘肅的敦煌,仿如由荒漠回到甘泉般。在青海數天所見,是大漠、盆地和鹽湖,夜宿的是小鎮,看的是自然地理,但在敦煌卻有人文地理、以及上千年的歷史文明。敦煌的景點,主要是莫高窟、鳴沙山,以及繁華市區和熱鬧的夜市。

敦煌在甘肅的西北。漢武帝平服匈奴後,把此地名為敦煌,其意是在漢人統治之下,一個宏大繁華之地。今天的敦煌市頗具規模,吸引大量的中外遊人,在香港也有航班直達。

被聯合國列作世界文化遺產的莫高窟,或稱敦煌石窟,是遊人必到之地,因此最好是預購門票,臨場不一定可以購到入場券。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距今近1800),歷經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石窟所在的山崖土質鬆軟,歷代建造的石窟就超過千個,今仍存的洞窟有735個、當中的壁畫4.5萬共平方公尺、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寶藏。

石窟內的壁畫題材很豐富,主軸是佛教人物和故事、也有歷代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從壁畫不但可以見到由前秦至元代不同時期的美術風格,也可藉畫作的內容,看到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成為研究歷代經濟、宗教、社會風俗、服飾、以至中外交通的重要資料。

至於雕塑品,則以佛像為主,有立體的,也有浮雕。有單身的,也有群體的,精巧逼真,表情活現,是罕有的藝品。雕像和壁畫相融首配,令人稱嘆。為保護文物,只開放極小部份予遊人內進參觀,當然也不許拍照。因為遊人甚多,在洞內不能逗留太久。當天上午,我們只參觀了開放的四個石窟,拍下的照片,就只有石窟的外觀以及一些臨摹的畫作。

有心研究者,或需以另行預約,跟隨專家到訪,才有機會仔細地觀賞洞內的藝術品。(香港的「敦煌之友」,是非牟利組織,得到中國「敦煌研究院」的認可,定期舉辦敦煌藝術的講座、展覽和實地參觀)

莫高窟在鳴沙山東面,離開此地十多分鐘的車程,是鳴沙山另一端的山丘和月牙泉。鳴沙,就是沙動發出聲音之意。此沙丘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經年刮風、塵土飛揚。沙丘環抱著一泓如新月般的清泉,月牙泉的名字就由此得來。

遊人可以花五元購買一雙鞋套,走在沙漠上,便不愁鞋襪沾上細沙。在入口處可以購票乘駱駝上沙丘,不乘駱駝者,可以乘觀光車到月牙泉。當天的遊人不少,若徒步走上沙丘之頂,頗費氣力,但攀者亦甚眾。

歷來名人雅士到月牙泉,題下不少對聯和詩句,且錄三數如下:

「百里黃沙常抱月,一彎碧水未沾塵」

「摘來天上半彎月,化作沙中一眼泉」

「欲覓桃源世外家,漢唐勝跡比繁華

月牙池畔尋芳草,刮得敦煌五色沙」

月牙泉在漢代稱作沙井,當時已是敦煌地區的景點。千百年來,地下水不斷湧出,在這沙漠上形成一彎的清泉,可說是上天賜給敦煌的一份厚禮。

【新月人按:進入甘肅的敦煌,不僅像由荒漠回到甘泉,更是開展了一段世界文化遺產之旅。敦煌石窟有豐富的文物,由比利君以圖文並茂方式介紹,最為合適不過。遊記未完待續。】

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青海甘肅七天之旅(四)

第四部 青海四(文字及圖片:比利)

在大柴旦過了一個晚上,翌日早上八時多,到達12公里外的伊克柴達木湖,此湖水平均水深2.06公尺,水面面積15平方公里。因湖水清澈通透,呈藍綠色,一如亮麗的翡翠,所以又稱翡翠湖。

此地原是化工廠鹽湖採礦隊的採礦區,是海西自治州第三大人工湖。由於湖水含鹽量高,四季不凍。湖內富含不同濃度的鉀、鎂、鋰等多種元素,在陽光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若要觀賞湖面的不同色彩,最好是俯瞰。我們另購門票,乘電梯登上高36公尺的觀景台,果然景緻開闊,湖景一覽無遺。當天觀景台上的風很大,早上只有攝氏5度,實在寒氣迫人。在景觀台上走一圈,便可以360度觀看湖面。這些人工湖有多個,大小不一,顏色各異,會隨礦物質不同的含量變化。湖景很美,故在高處拍下很多照片。後來走到湖面,在水邊看到的顏色,就不如在高處看的鮮艷了。

翡翠湖之後,下一個景點是二百公里外的地質公園。原以沙漠地大人稀,但公路上竟也堵車,連帶午飯也延後了。下午到達烏素特雅丹地質公園,又名水上雅丹,面積有二萬平方公里。雅丹,乃是維吾爾語,指𨺗峭的小丘。這一大片的地區,原是乾涸了的湖泊,在2007年源於昆侖山的那棱格勒河受山洪改道,河水淹沒了這片區域,形成獨特的雅丹地貌。

水上雅丹的面積很大,一個又一個再高低和大小不同的雅丹,因河水阻隔,很多雅丹,只能遠看。由水上雅丹回程,夜宿大柴旦,翌日到另一個獨特的世界----黑獨山,也是我們在青海最後的景點。

前往黑獨山,在柴達木盆地的公路上又遇上堵車,結果花了四個多小時。到達黑獨山後,頓感豁然開朗,長途跋涉並沒有白費。

黑獨山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州茫崖市冷湖鎮,是一幅展現在戈壁沙漠的天然水墨畫卷。黑獨山也是一首風蝕和地質變遷的史詩,述說著憶萬年的孤寂和滄桑。

黑獨山的石塊是火山岩,含大量的鐵錳等礦物質,在歲月打磨的下,呈現灰黑色,與周邊的沙漠形成鮮明對比。它有獨特的山形,乾旱荒涼,寸草不生,被稱為「人間月球」。黑獨山在2025521日才正式對外開放,成為青海旅遊的新景點。山區的面積很大,但為保護脆弱的自然生態,遊客不能自駕,需從入口乘坐旅遊巴士,經近15分鐘方可靠近群山。下車後走近山腳,也要踏在黃沙之上,緩步前行,一點也不輕鬆。因地貌的輪廓奇特,加上黑山黃沙,不論是拍人像照或地形照片,都有極美的效果。如要拍出最佳的水墨效果,是利用清早或黃昏的光線,但這卻不是一般遊人可以做得到的了。

離開黑獨山,兼程上路,進入甘肅,黃昏時份到達敦煌。

【新月人按:青海地貌奇特,變化亦大,伊克柴達木湖與水上雅丹的柔和亮麗,與黑獨山的乾旱荒涼,成強烈對比。比利君道來引人入勝。遊記未完待續。】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青海甘肅七天之旅(三)

第三部 青海三(文字及圖片:比利)

離開茶卡鎮,展開一段長途,穿過柴達木盆地,前往察爾汗鹽湖。柴達木盆地處青海省西北部,海拔三千公尺,在阿爾金山、祁連山和崑崙山之間,面積約為十二萬平方公里。盆地長年乾旱,年雨量僅26公釐,但盆地含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是能源的寶庫。

汽車走在盆地的公路上,見到的多是旅遊車和大型卡車,交通比想像中繁忙,這些公路鋪砌得很好,高速行駛,一點也不顛簸。儘管走在現代化的公路,坐在空調的汽車,只要看到兩旁無垠的黃沙,遠處起伏的山坡,就可以想像昔日只以駱駝代步,穿越荒漠是如何艱辛。從前讀邊塞詩,讀張騫通西域,其實都是「紙上談兵」,只有實地體會,才明白前人的堅毅和勇氣。

由這方向走,在公路的左方,就是長達2,500公里的崑崙山脈。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崑崙派是江湖的八大門派,掌門人何太沖的劍法精妙,少逢敵手,此行真正見識到名門勝地。沿途所見,沙漠上建有無數用以發電的風車,背景是高聳的山脈,極為壯觀,當地政府發展能源和交通,可說是不惜工本了。

午後到達察爾汗鹽湖,此湖面積高達5,856平方公里,是茶卡鹽湖的55倍。它蘊藏豐富的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鎂等無機鹽,總儲量約達600億噸,如果全部開採,足供全球人類食用一千年。由此看中國地大物博,所言非虛。

察爾汗鹽湖,呈蘋果綠色湖面,這正是湖裡的礦物質,在光的折射下呈現出的色彩,鹽湖就是沙漠的「綠寶石」。由於水分不斷蒸發,湖邊佈滿了白色堅硬的鹽蓋,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就直接建造在鹽蓋之上。

鹽湖的面積很大,可以乘坐巴士前去不同的景區,但當天下午,溫度頗高,驕陽之下,有些倦意,只在入口附近看湖景,幸同行的友人,帶來了航拍機。以飛機代步,省了坐巴士的時間。離開察爾汗鹽湖,遊人憑入場券,均可領取食鹽一包,回家煮食,或可領略湖鹽和海鹽,味道有何分別。

晚上入住不遠的大柴旦,這是一個只有一萬五千常住人口的地區,隸屬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附近的景區就是翌日前去的翡翠湖和水上雅丹。鎮上有好幾間燈火通明的酒店,外面的街上就有各類食肆,以青海、蒙古菜為主,街上有擺買水果的小販,大串的青葡萄,清甜芳香,買了兩公斤,只花12元,吃了三天也吃不完。

我們在大柴旦的晚餐,是白切雞、涼瓜炒蛋、和一客水餃,避開了西北的辛辣菜式。不得不提的,是白切雞的買相雖平平無奇,但皮薄肉嫩,幾沒油脂,而且入口清香,是我吃過味道最好的切雞。想不到在這荒漠小鎮,居然有如斯的人間美味。

【新月人按:比利君這篇遊記〈青海三〉也可說是鹽湖篇,對鹽湖有細緻的描寫,圖片尤其精美,是不可多得的作品。至於白切雞,讀者只能望梅止渴。遊記未完待續。】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青海甘肅七天之旅(二)

第二部 青海二(文字及圖片:比利)

七天之行,由西寧出發,經日月山,前往青海湖,車程約兩個多小時。此公路可直往西藏拉隡,是「青藏專線」,全長2,100公里。沿途有大片如稻草般的金黃植物,詢問之下,原來是青稞。此乃青藏高原的特產,是禾穀類作物,和大麥相近。青稞可釀酒、含有豐富的纖維和碘、鐵、鋅等「微量元素」,磨成粉末後,製成各類餅食。青稞也是中藥,可以「除濕發汗、止瀉」。這種農作物,我是第一次見到,真是增廣見識。

青海湖在海拔3,200公尺,面積時有變化,目前約有4,400平方公里左右。春夏之交,有上萬計的候鳥聚居,蔚為奇觀,但我們在九月份到達,鳥的種類不多,所見盡是沙鷗,在湖上飛翔覓食。湖中魚類主要是湟魚,又稱裸鯉,但因生態環境,湟魚受到保育,湖邊有禁捕的告示牌。

青海湖的周邊廣闊,遊人眾多,可坐船遊湖,或在湖邊漫步拍照。青海湖畔有和省內其他地方一樣,有很多藏族寺廟和旗飾。藏族的旗是五色的,依次由藍、白、紅、綠、黃組成,也是藏傳佛教的飾物。五色象徵藍天、白雲、火焰、綠水和大地,是藏人對大自然的崇拜。湖邊的五色旗隨風飄揚,映襯著青翠的水面,盪漾出濃濃的青藏色彩。九月的青海湖,正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午間的陽光,灑在青藍的湖面,耳際隱隱傳來「青海青,黃河黃,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的歌聲。在湖岸流連,真是捨不得離去。

距青海湖200多公里,約三小時車程的是茶卡鹽湖。茶卡乃是藏語,本意是鹽湖,所以茶卡鹽湖,文意上倒有些重複了。茶卡鹽湖平均海拔3059米,面積約105平方公里,景區面積30平方公里。這裡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站點,茶卡鹽湖被雪山環繞,平靜的湖面像鏡子一樣,反射著美麗的天空景色,被譽為「中國的天空之鏡」。夏末秋初,遠處的山峯,只殘留著少許白雪。冬天太冷,看來要在春季,才可拍到雪山環湖的美景。

茶卡的湖水含豐富的鈉鹽,鹽層較厚,貼近湖面,湖水清淺,近岸的已呈乾涸。湖邊有鐵路支線連接青藏鐵路,湖區的窄軌鐵路,曾用於運鹽,現用作交通工具,遊人可以乘小火車到鹽湖的不同景區。湖畔的沙灘,就是白色的鹽沙。遊人用小量押金,換取防水的鞋套,穿上了就可以走在青綠的湖上拍照。水淺,只及足踝,這些鞋套足夠用了。

晚上入住附近的茶卡鎮,此鎮位於烏蘭縣境東部,柴達木盆地東緣,人口只有數千,但酒店和食肆的水準均不錯,過一個晚上,也舒適愜意。

【新月人按:雖位處高原,但青海湖光山色,景色優美,物產豐富,由比利君以細膩的筆觸,輔以精美圖片,令人讀來如身處其中。遊記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