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細菌決定人肥瘦

每個人都關心自己的肥瘦,健康以外,身形也很易成為別人話題,例如娛樂版報導藝人鄭欣宜說︰「我肥嗰陣有咁多人笑,瘦嗰陣又有咁多人笑,人哋話,瘦咗就以為自己好索呀?」但一個人的身形是肥或瘦,原來由人體腸道內的細菌群決定。

今年6月份的 Scientific American (30-33) 有文章介紹,人體腸道內的細菌群有助決定身形的肥瘦。一直以來,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例如幫助消化、幫助製造或吸收一些維生素和胺基酸等。但最新發現,是這些細菌群還影響脂肪儲存、血糖水平、飽餓感等。嬰兒就是靠在出生過程中,吞入母體的細菌群,取得需要的細菌,包括用以消化奶類的細菌。

如果細菌決定人肥瘦,那麼取得「肥媽」細菌群的嬰兒一定會變肥仔嗎?科學家在無菌環境繁殖基因相同的老鼠,分別注入來自肥人和瘦人的細菌群,老鼠 twins 吃相同的食物長大,結果是「肥人菌」出肥鼠,「瘦人菌」出瘦鼠。

雖然用老鼠的實驗顯示,肥瘦由細菌決定,但科學家同時指出,食物、腸道細菌群、肥瘦三者之間,有著微妙的平衡關係,無論肥人瘦人,高纖低脂的飲食有助保持正常的腸道細菌群,從而控制體重。另外,科學家還有一項漫長的工作,就是在腸道內多如繁星的細菌中,分別出那些是直接與身形肥瘦有關,再研究是否可應用於改變一個人的體重,到時,但不知那時,減肥就簡單過飲益力多!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麥當勞化」要重新定義嗎?

近日香港麥當勞被懷疑採用上海福喜食品公司的過期及發霉加工肉,市民吃了最少約170公噸懷疑不合標準的雞腿及吉列豬塊。香港食安中心還巡查其他6個連鎖食肆品牌,包括肯德基、必勝客等,檢查食物樣本的衞生情況。發生了這些事件,「麥當勞化」一詞需要要重新定義嗎?

麥當勞這個品牌一直深具影響力,遍及飲食文化之外,社會學家喬治里茲 (George Ritzer) 甚至在1993年鑄造了McDonaldization (麥當勞) 詞,意麥當勞快餐的特色給社會帶來的變遷。麥當勞化見諸於教育,是提供速成修讀方式,如利用假期密集上課,又例如把課程「斬件」成為多個單元 (module),讓修讀次序和年期增彈性等。不過,麥當勞化其實講求一些主要元素,包括:(1) 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作業;(2) 指標化及量化工序和產出;(3) 有監控機制確保產品及服務質素。不過,當不知從何時開始,市民已一共吃掉最少170公噸懷疑不合標準的快餐產品時,不禁令人懷疑「麥當勞化」是否已悄悄地變質,而「麥當勞化」又是否要重新定義呢?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大帽山與八鄉上村

大帽山是香港最高的山峰,紀錄上亦是全港平均溫度最低的地,但大暑33度氣溫之日,來到大帽山禁區閘口之前,仍然感覺酷熱。而且在此高度的大帽山,喬木甚少,灌木及草居多,不過仍見蜻蜓及蝴蝶(圖片:Brian) 飛舞草叢間。

大帽山屹立於荃灣和元朗之間,幅員廣闊,從山上腑瞰,新界中部的元朗和石崗平原,就像在腳下,煙霞籠罩下,依然平靜美麗,令人神往,想到山下看看。

大帽山腳下有元朗八鄉,接近林錦公路及荃錦公路迴旋處的是元朗上村。八鄉上村村公所是一座新建築物,上村平坦闊落,有上村公園、球場、古榕,還有「擎天一柱」。據碑文(圖片:Paul) 記載,「擎天一柱」是為紀九七年主權回歸而建,並由新華社當時社長周南題字,副社長鄭國雄揭幕。

上村更有一座二級歷史建築,八鄉古廟 (圖片:Paul) 建於清朝乾隆28年(1763年),並曾多次重修,由於八鄉曾是一個抗日的基地,所以古廟右側還是個烈士祠,悼念犧牲的烈士。

八鄉上村黎氏族人早在1899年在黎屋村建有植桂書室(圖片:Paul),用作祭祀祖先和教育村中子弟。植桂書室屬兩進一天井的建築,建築物內外的木雕和屋頂簷下的雕刻,都極其精美,是元朗最具文物價值的傳統書室之一。黎屋村有耕作,又種植有果樹,其中有黃皮樹,主人家把樹上熟的黃皮採下奉客,清甜中帶著獨特的香味,一吃難忘。

八鄉交通亦算方便,除有多條巴士線駛經,還有251M往青衣的巴士總站,旁邊就是充滿鄉村風味的茶室。大帽山與八鄉,山上與山下,各具風光。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香港機場的第三跑道

在機場離境大堂巧遇示威場面,反對機場興建第三跑道。示威人數大約100人,包括小童,全部劃一穿著紅色T shirt,叫著「反對三跑」的口號。

從示威人士舉著的中英文橫額和標語看來,他們大多來自䃟頭村及沙螺灣村,兩者都是大嶼山北部向著機場的村落,而他們反對機場興建第三跑道的原因,包括有「環評報告冇句真」、「環評呃人」、「拯救海豚」、「光害」、「噪音超標」、「沙灘變泥灘」等,都與環境有關。之後看報章報導,原來村民亦認為早年建機場時政府發放5.5萬元特惠補償,供居民加裝鋁窗及冷氣之後,仍難以減輕噪音的滋擾。

機場是否需要興建第三跑道,各方面有不同意見,但香港機場的繁忙程序,又確是有目共睹。如果興建第三跑道,對環境難免有所影響,如何在大興土木的同時,把對環境及附近居民的影響減至最低,是政府的首要考慮。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奧克蘭的鐵路網

嚴格來說,奧克蘭還算不上有鐵路網,但近年確實比較銳意發展電氣化火車,目前共有4線,全部以市中心Britomart為總站,紅色線可至城市南區50公里外的Pukekohe;黃色線可經東區到Pukekohe;藍色線可至中區的Onehunga;而綠色線則可至西區的Waitakere

奧克蘭市中心的Britomart是一座歷史建築,目前改建為交通總匯,在此轉乘巴士、火車、渡輪皆可。

奧克蘭的火車車廂座位舒適,也不擠迫,原因很簡單,奧克蘭的城市範圍大,人口不集中,令鐵路網鐵覆蓋相對低,不少人仍依然以汽車代步。市中心以外的車站建設簡單,有點像香港的輕便鐵路。奧克蘭的鐵路網發展比香港緩慢,沿線又沒有物業發展項目的收益,相比之下,就算香港的新鐵路線工程延誤10餘個月,效率仍然不差。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奧克蘭大約在冬季

奧克蘭國際機場離市中心不遠,沒有鐵路系統接連,最便宜的交通是機場巴士,每10分鐘一班,車程30多分鐘。從入境大堂步出,很容易看到機場巴士的售票亭,購票的人不多,大概適值冬季,遊客較少。機場巴士每票紐幣16元,是計程車費的51左右,而且座位寬敞,車上還有旅遊資料供取閱。

機場巴士沿途所見,景象並不蕭瑟,落葉樹之外,有不少高大常綠的原生杉樹,草地也是一片青綠,七月的奧克蘭,好像只是大約在冬季,因為隆冬在八月。

反而,花開有時,民居後園的茶花、紫玉蘭,都開滿一樹,而檸檬和桔樹都結滿果,有些就在路旁,這些應是奧克蘭冬季常見的花果吧。

下五時後已入夜,住宅區的街頭寂靜無人,陪伴街燈的就只有雨後的禿枝。日短夜長,正是南半球的奧克蘭的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