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巴士到站資訊顯示屏

香港的巴士站逐步安裝巴士到站資訊電子顯示屏,從一些已安裝的顯示屏看到,液晶顯示屏具高解像度,左邊播放宣傳片,另一邊提供巴士到站資訊,包括巴士路線和預計到站時間,對候車乘客非常有幫助。

不過,不少其他地區是早於香港安裝顯示屏。例如在紐西蘭北島的奧克蘭,多年前已在車站已有巴士到站資訊顯示屏。這並非奧克蘭比香港的巴士班次繁忙,相反,正因班次較疏落,有些路線要半小時才有一班車,所以候車乘客一定清楚知道巴士到站資訊,以缺定是否繼續等候。

奧克蘭的巴士到站資訊顯示屏有兩種,一種是高掛的電子顯示屏,另一種是低掛的小型液晶顯示屏,後者要乘客按黃色按鈕才亮,亦可選擇發聲。兩者都是露天裝置,樣式簡單,但可防水及抵禦惡劣天氣。還有是提供的資訊也較詳盡,有路線編號、目的地、原定抵站時間和預計抵站時間4項。香港和奧克蘭環境不同,所以巴士到站資訊顯示屏的設計也不同,那種會較受乘客歡迎呢?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塱原的水稻田

塱原是新界北區的濕地,而且原來有水稻耕作。從上水港鐵站乘搭51K往河上鄉的專線小巴,在居石侯公祠站落車,向河邊走,經過籃球場和荳品廠,就看到雙魚河。雙魚河河水不多,有白鷺在河上覓食。

橫過雙魚河,進入塱原的耕作範圍,看見有水的田地,以為就是水稻田,細看原來是西洋菜田。有些西洋菜田一片青綠,長滿了菜,另一些剛收割了,剩下水浸著的田,其中有些長滿綠色的浮萍,遠看如巨幅的綠地毯,還有幾頭黑翅長腳鷸在上面留連。

續沿田基走,塱原的水稻田終於出現於左方,範圍約有幾畝,當時未有看到有人在稻田耕作,「荷鋤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景象不見,大概已是秋收時份,有些稻米已成熟,結滿稻穀,田裡的水也乾涸了。也另有稻米仍未成熟,稻田仍灌溉了水,有蜻蜓棲息其間。塱原雖然有水稻田,但相信產量有限,不易有品嚐「塱原米」的機會了。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香港「去殖民化」進行中

香港近日掀起「去殖民化」的爭議,其實香港主權回歸已十多年,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一連串的現象,都顯示:去殖民化已在香港進行中。

甚麼現象,可以顯示去殖民化已進行呢?最明顯的自然是食水含鉛。食水為甚麼含鉛,原因至今未明確,有說是水管或水管銲接位含鉛,這些工程質素差,估計是施工時早已把殖民地時期的British Standards 拋棄,水管已經「去殖民化」了。

另外,不少人覺得近年香港英語水平下降,連議員的英語也笑話百出,其實這正顯示香港的「去殖民化」。香港回歸後積極推行母語教學,青少年喜歡中文歌曲,揚棄歐西歌曲,飲食趨向日化、韓化,英語、西餐日漸式微,齊齊進行「去殖民化」。

母語教學之外,連近年訪港的旅客,滿街滿巷都是來自中國,西方遊客比前大幅減少,偶爾有碧眼金髮的遊客要問路,一般人退避三舍。對自由行客,店員則以普通話熱情款待。此情此景,不禁令人覺得,香港「去殖民化」,已在進行中。

「去殖民化」後,香港流動人口增多,對公共場所的管理和使用構成壓力。例如在港鐵車廂可見,雖然沒有携帶古箏或大提琴,但一個人的行李,已阻塞半條通道,乘客要繞道而過,但行李的主人則低頭看電子書,一派「各家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風範。

以上的「去殖民化」,都是自然演變的,只關乎民生,與政治無關,所以未知是否真正的「去殖民化」。無論如何,民生上的「去殖民化」,特色是不走回頭路,亦不「擇優保留」。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西貢猴塘溪及大灘

西貢猴塘溪流入大灘灣,「大灘郊遊徑」是沿猴塘溪而行。從西貢市中心巴士總站乘搭往黃石碼頭的94線巴士,在高塘村下車之後,向前走5分鐘,從北潭路左轉入海下路。海下路斜度不大,尚算好走。十多分鐘後海下路面越過一溪流,左方還有一水壩,此溪就是猴塘溪,「大灘郊遊徑」的入口亦設於此。

「大灘郊遊徑」是泥路,路面石塊頗多,有點崎嶇,但不算難走。沿途水聲潺潺,猴塘溪就在右方的山坡下,但為竹林及灌木叢遮擋,不易看見溪流。在樹叢較稀疏的位置,走下溪邊,則可見猴塘溪流水清澈的石澗面貌。

經過標距柱5402後,從「大灘郊遊徑」來到大灘村。大灘村有村屋數幢及李氏家祠,經番新重建,面向大灘灣,風光如畫。猴塘溪在此流入灣,河口植物,一片青蔥。

離開大灘村,沿村路向北潭路方向走,有另一溪流,流入海灣,相信是由西貢西郊野公園的溪澗流下。回到北潭路,此處是9496R線巴士的大灘站,附近有高塘下洋公廁。

沿北潭路再向前走,有民安隊大灘營及大灘樹木研習徑,林木蒼翠(圖片:Paul),在此稍作休息,一再欣賞大灘灣風光後,繼續向前走回黃石碼頭,有人在此垂釣,收獲甚豐(圖片:Paul)。之後從黃石碼頭94線巴士總站,乘車返回西貢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