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為慶祝
60周年,假沙田新城市廣場舉辦「香港中文大學60周年微型藝術展」,展期由9月15日至10
月17日,展出50件作品。經過現場搭建的4.4米高亮着燈的仲門,來到「微型仲門」,重演了60 周年校慶在「百萬大道」的啟動典禮,還有「中大科學館」前的畢業生及駛經大學正門的校巴。
中大創校於60年代,展出微型藝術作品,就像時光倒流,把當年的香港,縮龍成寸,盡現眼前。石板街、裕民坊、北角皇都戲院、徙置區,還有其他的街景,皆充滿濃厚的舊香港風貌。
舊日的街道,默默地承載着舊式的經營,不經規劃,自然形成。其中的沙田雞粥、紅燒乳鴿、燒臘、豉油炒麵、港式奶茶等美食,令人垂涎三尺;另外的雜貨店、玩具店,舖面雖小,卻像個八寶箱,任何貨品,手到拿來。
舊建築有不少已拆卸,但文化習俗如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卻代代相傳,像孟蘭勝會、大坑舞火龍、長洲太平天醮搶飽山、扒龍舟等盛事,每年都令人熱切期待。
六十年來,香港在經濟、基建、民生、教育等領域,都取得重大的成就,正如微型藝術濃縮了的中區和灣仔海旁現代建築群,還有西九文化區地標之一的「戲曲中心」。展望將來,願香港承先啟後,再創佳績。(圖片:RA)。
南豐紗廠位於荃灣白田壩街45號,歷史悠久,創於五十年代。紡織業衰落後,至2014年,南豐紗廠將四廠、五廠及六廠活化,並加建玻璃橋連接五及六廠。活化後的建築群分成「南豐店堂」,「CHAT六廠」和「南豐作坊」,天台闢為紗廠公園,廠房間的小巷擴寬為「白田壩里」,融合了新舊特色,還保留了廠房的空間感。
「南豐店堂」是商店層,從食肆、零售到兒童遊樂場都有。有些商店仍未開業。
但要了解紡織,還得參觀「CHAT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紗廠絮語」展示了紡紗過程。從棉花到棉紗,要經過:清花;梳棉;併條;粗紗及精紡等工序,分別將棉花除雜、把棉纖維梳順成「生條」、再將幼棉條併成粗條(熟條)、然後將棉紗繞到筒上、最後將棉紗接駁,並扭成所需的粗幼。
棉紗離開紗廠後,還得編織成布,再經設計和剪裁,才能製成各類多姿多彩的棉織品,一如「掀起生命的布局」的展品。
最意想不到的,是紗廠的中庭有個舊課室,還有舊課本展覽。原來,昔日的家教是「早上說:爸爸媽媽早,晚上說:爸爸媽媽好」。原來,保健只需七字真言:「常做運動少生病」。原來,和表兄溝通,可以用書信,寫的還是文言文。原來,「不倒翁,不會倒,打一拳,搖兩搖。」現在那裡可找到不倒翁呢?南豐紗廠和舊課本,構成一道美好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