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

密碼即家門鑰匙

騙術層出不窮,但印象中似乎沒有人因被騙去家中大門的鑰匙,給騙徒開門入屋,予取予携。但網上銀行及手機應用程式,是以密碼為用戶把關,由於用戶編號及密碼只是以數字和符號組成,不比可以握在手中的實體鑰匙,令人容易掉以輕心而將「數碼鑰匙」交給騙徒。

騙徒騙取密碼的方式很多。例如最近報章報導,騙徒假冒購物積分獎賞的手機應用程式「yuu」,訛稱積分到期,引戶登入假冒的yuu網站,乘機偷取個人資料及密碼。警方曾一周接獲90宗案件,涉款共97萬元。最近更有人稱自己曾接到假冒的銀行實體信件,說收信人的戶口無法開啟,叫收信人掃描信上提供的二維碼,結連到網站(假冒),提供個人資料如身分証號碼、出生日期、信用卡號碼等作核實,更改及輸入新密碼。這樣,騙徒就可利用原來的密碼,在網上從銀行轉走受害人的存款。

面對各式騙術,自保方法之一,仍然是將密碼視為家門的鑰匙,不能交予陌生人。事實上,每家銀行,都不斷提醒客戶,不要透過任何可疑通訊(例如短訊、電郵、WhatsAppFacebook) 提供的超鏈結或二維碼登入網上理財,銀行絕不會通過該等訊息,要求用戶提供個人敏感資料。如果有人仍受騙,可能是太疏忽了。(網上圖片)

8 則留言:

  1. 本身我有馬會戶口,用時先去到馬會頁面,先輸入開戶帳號,然後下欄空格輸入密碼,例如1234567,無誤後,再有一個問題(預設三個問題)答中,即可使用帳戶銀碼的調動,早排同朋友傾談,馬會早早有個指紋密碼,可以多個撰擇備用。。。不過騙徒的手法層出不窮,雖然電話已實施實名登記,但每日都有不同騙徒的來電,真的假不了,總之事事小心,要步步為營,勿輕易透露個人密碼。:)路過的讀者

    回覆刪除
    回覆
    1. 路過兄確是非常穩陣,小心駛得萬年船。騙徒都是取易不取難,利用人性的弱點:貪、大意。這些弱點人人有,所以只好分散風險,例如不要貪方便,把銀行、信用卡、付款、交通費用等各重應用程式,全部下載於手機內。否則忘記帶手機就一切停頓。

      刪除
  2. 密碼即家門鑰匙,確有重視必耍,發覺真的要用薄子抄下密碼,保証萬無一失。。主耍是用家,衹單憑腦袋記下,容易有誤失,經驗之談。:)路過的讀者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同感,每個人愈來愈多密碼要記,漸漸會忘記或弄錯。登入網站,連錯三次,說會被鎖,要求解鎖,又花時間又要重新核實身份。結果大家都把各個密碼寫抄下,擺放在所謂安全的地方。

      刪除
  3. 絕對有應同感,小三的鎖匙密碼,更加要密密實實。。曾經看過一側小三互相偷情的故事,其中一方,竟將密碼放在垃圾箱內,真的無奇不有。:)路過的讀者

    回覆刪除
  4. 奇怪的事很多,在電影經常看見有人出門上班後,把門匙放在門口的踏墊下,又有人把門匙放在信箱,信箱不設鎖,讓鐘點工人稍候用來入屋打掃,這與不設防差不多。可能這只是電影情景,真實世界是否如此,不得而知。

    回覆刪除
  5. 網上和電話的詐騙,手法層出不窮。來歷不明的,不應接聽,也不應相信。受騙,有時怪不得騙徒,當事人也有一定的責任。

    小弟以前用鐘點女傭,就把家中的鑰匙交了給她,方便出入。女傭旨在打工,不旨在打劫,從未有什麼事故,且「人證物證俱在」,不必擔心什麼。

    講起密碼,有兩類是騙徒沒有興趣的,一是達文西密碼(Da Vinci Code),另一類是每個人有均有的遺傳密碼,後者是與生俱來的,但密碼是什麼,卻連自己也不知道。

    回覆刪除
    回覆
    1. 網上的詐騙無日無之,漸漸多人像閣下所言,來歷不明的,全部不接聽,也不相信,但又過了頭,有時變成好人當賊辦。例如近來whatsapp通知同戶可加設密碼,在原來大家不懂分辨真假,索性不加理會,亦有人覺得說算是真的,亦無此必要。據悉,這次是真的。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