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國際化知難行易


國際化知難行易?對,因為國際行之容易,知之困難。國際化行之容易,可見於一些例子:(1) 商業機構要國際化,只需在公司名加「國際」兩個字,譬如嫌「新月人有限公司」土氣,改為「新月人國際有限公司」就變得國際化;(2) 幼稚園的校名只要有「國際」二字,便變成國際學校,既受家長歡迎,又可收貴學費;(3) 學校開辦課程,只需加上「國際」二字,例如「國際商科文憑課程」、「國際美容文憑課程」等,立刻變得高檔;(4) 大學要國際化,只要多請外籍教師、多收海外生,多用英文授課,開設附屬學院時可改個什麼「國際學院」的名稱,儘管教的只是本土副學士課程;(5) 大學高層可在不同場合,強調學校是一所最國際化,甚至是屬於全世界的大學,只要講得多,國際化程度便可提高。

從以上例子看來,國際化的確是「行易」,怎麼反而「知難」呢?這是因為從來沒有人正式解釋國際化是什麼一回事。就算「教資會」今年出版的《高等教育檢討報告》也只是鼓勵院校加強國際化,沒有交代國際化所指是什麼,也許不便明言。難怪有院校反映「國際化」的困難在於宿位短缺,大學無法取錄更多海外生。其實「國際化」是什麼,大家「一味靠估」便可,反正沒有對與錯,看來把國際化說是「知易行易」,比起「知難行易」更為貼切。(圖片:Wikipedia)

2 則留言:

  1. 小弟有一事想不通,為什麼強調國際化的,總是中港的學校、商業機構。英美、澳洲的大學如牛津、劍橋、哈佛、耶魯,甚至UNSW等,學生和教授來自世界各地,學校的網絡也遍及全球,卻不必在學校名上冠上「國際」,也不必在發展計劃中說什麼國際化。跨國大企業如花旗、蘋果、微軟、高盛等,也從不說「國際有限公司」,難道他們是「行難知易」或「行難知難」?新月人教我。

    回覆刪除
  2. 論國際化程度的排名,英美、澳洲的大學如牛津、劍橋、哈佛、耶魯,甚至UNSW等,全部比香港的大學低,因為香港的大學請英美的教授來港,可以提升國際化程度,英美的大學要增加國際化,難道要多請中國和香港的教授嗎?外國大學只可以透過收外國學生,增加國際化,香港的大學可以雙管齊下,又請英美教師,又收大陸學生,有理冇理,自稱國際化先算。國際化其實是英美化,英美大學及機構本身已經非英則美,冇得再英美化,只好唔化。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