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新加坡限制學童用手機

新加坡的調查發現,一歲兒童有82%已接觸電子產品,兩歲兒童相關比率更增至99.5%;而13歲兒童平均每日用電子產品達兩小時。當地衛生部表示,使用電子產品會佔用孩子做運動、與親人相處及社交時間,而且會影響大腦活動、認知發展及執行能力。最近,新加坡推出「茁長SG計劃」(Grow Well SG),以限制學童用電子產品,並更新「孩童螢幕使用指導原則」,由今年21日生效。

該原則訂明,18個月以下幼兒,除了視像通話外,不能使用屏幕;18個月至6歲則在課餘時間,每天使用不多於一小時。家長或照顧6歲以下兒童者,不應播放卡通等影像作為背景聲音,也不應讓12歲以下兒童在睡覺前一小時或吃飯時接觸電子屏幕。至於712歲學童,每天使用不超過兩小時,除非是跟課堂學習有關;家長亦不能讓子女以手機或平板等「無限制上網」或使用社交平台,社交平台用戶年齡須為13歲或以上。

除新加坡外,其他國家或地區,都有限制學童用電子產品。例如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剛於今年規定,不准中小學生攜帶手機回校,成為全國首個「手機禁令」。有報告指,內地2023年的未成年人網絡普及率已達97.3%。針對中小學生在校內沉迷玩手機問題,鄭州市中小學校作出嚴格限制,除教學必需外,禁止學生將手機等智能終端產品帶入課堂,校內會加設公用電話,作通訊聯絡之用。

去年,紐西蘭和澳洲亦限制學童用電子產品。紐西蘭於20245月開始,實行校內禁用手機,學校須照教育當局規定,禁止學生在課堂、午膳及小息時用手機,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獲通融,例如健康、情緒及學習支援等問題。教育當局希望此舉可使學生集中精神上課,提升學習成果。

澳洲則於202411月通過法案,要求社交媒體公司禁止16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平台,實施日期將在1年以後。根據新規定,社交媒體公司若未能阻止兒童和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平台,可被罰款高至4,950萬澳元(約2.5億港元)。社交媒體公司會有12個月時間去配合澳洲政府的要求。

不過,首先研發智能手機的美國,可能是最早推行限制學童使用手機的國家,而且有最少19個州實施管制,具體規則各州不同。如何規管學童使用手機,已是個無分地域、均須解決的問題。(網上圖片)

4 則留言:

  1. 易放難收。。手機已成生活一種文化,相信家長有排頭痕。:)路過的讀者

    回覆刪除
    回覆
    1. 事實上,各地政府都明白,要限制學童使用手機,很需要家長的充份合作,約束子女的行為。約束不代表禁止,學童還是可以使用的。
      認識的一位家長,早幾年已開始要子女在放學回家後交出手機,到做完功課才發還,但只准用一小時。

      刪除
  2. 各國政府限制學童使用手機,自然有其道理。小朋友過份沉迷手機,弊多於利,所以,才用種種方式規限,至少在上學時間,學童不能使用。

    過度使用手機、濫用社交媒體,對大朋友和小朋友的負面影響很多,是常識,不贅。單以香港的地鐵車廂所見,乘客十之九、十是低頭一族,眼望手機。如果有人看書、讀報,是異數。紙本讀物的銷量,越來越少了。

    每個年代,小朋友都有些習慣,是學校禁止的。以香港為例,數十年前,禁看連環圖、禁看「不良」的課外讀物,如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等。但據悉,現在不少學生懶看書籍,連金庸的小說也沒有興趣。在手機和網絡世代長大的孩子,不會是文學家,但可能是發展AI的接班人吧。

    凡事有例外,學童若多看新月部落格這個媒體,並在其中留言,一定只有益處。

    回覆刪除
    回覆
    1. 新月人滿「紙」胡言,不可盡信,豈能負起教育重任。何況網誌用的,並不是紙,學生又被限制用手機或屏幕,還好閣下不時賜金石良言。

      猶記以前學生帶回校的「不良刊物」如漫畫,常被老師充公,存放在教員室。據說老師們接觸了這些列物後,竟漸漸追看每一集,沉迷其中。校方要求限制學生用手機,其實家長與老師,何嘗不是沉迷其中,分別是兒童不宜的,成人仍可以做。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