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報導,澳門一名女長者,被人擅自以她的手機,從她銀行帳戶,兩次轉走共10萬元。案情指,該長者之前擬兌換籌碼,但不熟習電話操作網上銀行過數,遂將帳號密碼告知一女子,請求協助,因此可能被對方該將密碼記下。至近日2人一同用膳,該女子趁長者不留意時,取走其電話,並轉走對方銀行帳戶內的款項。把別人的手機變成提款機,看來好像輕而易舉,為甚麼呢?
回顧銀行的網上理財(internet banking)最初只有萬維網版(web-based),客戶可使用任何一部電腦上網理財。銀行給每客戶派發一部保安編碼器(security device),登入帳戶時,須輸入用戶名稱、密碼,及/或從保安編碼器取得的一次性密碼(OTP),全部正確輸入後才能登入帳戶,過程有二至三個「關卡」。
之後,智能手機普及,客戶人手一機,銀行隨之推出流動理財(mobile banking),原有的保安編碼器不再派發/補發,客戶須在手機下載流動理財服務應用程式(Mobile App),透過此程式取得一次性密碼(OTP),這亦令客戶漸而改用流動理財。如果機主又下載某些付款的應用程式,手機就是一部流動的提款機。
事實上,mobile banking 比萬維網版的網上理財更便捷。客戶下載Mobile App後,自訂一個6位數字的密碼,經由銀行認證後,每次只須在手機開啟Mobile App,輸入密碼,即可登入戶口,過程只有一個「關卡」。手續簡化了,可能由於銀行認為可憑手機確認客戶身份。不過,有利有弊,機主務必經常妥為保管手機及戶口的流動保安編碼,否則手機隨時變了別人的提款機。(網上圖片)。
手機會否變成別人的提款機,不在於手機,也不在於銀行,在於機主是否小心。
回覆刪除數十年前,仍然要到銀行的櫃台存款和提款,打紅簿仔的年代,也有人偷取了長者的存摺和圖章,到銀行提款,不論用什麼方式,偷竊和欺詐任何時間也有。
今天的手機和網上銀行,其保密做得不錯,例如三次輸入錯誤的密碼,即會自動封鎖,又需要回答預設的保安問題,才可以解鎖。手機銀行很受歡迎,某程度上,沒有手機,用不到銀行服務。
現在銀行的舊存戶,仍可以繼續使用紅薄仔,新客免問。但無論是否用紅薄休,只要是親身到銀行理財,就一定要出示身份證,有銀行更雙重核實,現場發出OTP到客人手機,客人須正確讀出無誤,何況還有CCTV,因此,騙徒若只有紅薄仔和圖章,應該不會得手。
刪除保安最嚴密應是親身在銀行辦手續,但手機是隨身携帶,經手機app理財除要輸入密碼外,不須出示身份證,感覺上保安比較沒有那麼嚴密。但認同閣下所說,一切在於機主是否小心。畢竟,世上沒有解不了的鎖。
心鎖最是解不開。∶)路過的讀者
回覆刪除〈心有千千結〉都化得開,何況區區心鎖。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