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6日 星期一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展覽

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展覽。絲綢之路是一貿易古道,連接中原與中亞、西亞、南亞、北非及地中海沿岸,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二世紀,拓荒的先驅是西漢時期的使者張騫。

是次展覽的絲綢之路以長安-天山廊道為核心,跨越中國四省(陝西、河南、甘肅及新疆)、哈薩克斯坦及吉爾吉斯斯坦,東西長達一萬公里,此廊道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這些廊道,地理與氣候俱嚴峻,交通工具亦只駱駝和馬匹,「駱嗚馬嘶,古道載物」,漫漫長路,古之路客,尚可征服,但「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李白詩〈關山月〉),漫漫長夜,又如何渡過呢?

絲綢之路不僅促進東西貿易,還擔當了文化、宗教和技術交流的重要角色,從展品中的玉器、絲織品、三彩胡人俑、金銀器、青銅器及壁畫等可見,而其中的回鶻文,更演變成為鶻式蒙古文,之後的滿文亦是借自鶻式蒙古文。到了滿清入關,統治中國,卻被漢人同化,滿文未有取代漢文,這已是歷史。但絲綢之路影響的深遠,已見一斑。

2 則留言:

  1. 路是人走出來的,說絲綢之路,一定要提漢武帝時的張騫。張騫 (以及東漢時的班超)在中西交通史上均是極重要的人物。讀中國歷史者,對二人一定熟悉,否則難稱得上讀史者也。

    張騫以前。從未有人走過此路,天山南北路乃張騫所開闢出來,故稱「鑿空」。張騫第一次出西域,隨行者共三百多人,十多年後回到長安,僅得張騫及其隨行者共二人而已。張騫前後兩次為匈奴所擒,並在匈奴部落結婚生子,在仍念念不忘大漢,終回長安,其事蹟可歌可泣也。

    看絲路,憶前人,張騫有智有謀,心懷祖國,真偉人,真漢子也。

    回覆刪除
  2. 閣下推崇張騫,可惜在展覽中對此君着墨甚少,新月人甚感興趣,有空會找些資料看看。謝謝介紹。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