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 加拿大 道森市(Dawson City)、溫哥華(Vancouver) (圖片及文字:比利)
由阿拉斯加回程,先到育空(Yukon)的道森,停當兩天,才飛溫哥華。這是三十天行程的尾聲了。
育空在加拿大的西北地區,面積四十八萬平方公里,但人口僅四萬多人,以流經此區的育空河為名。在加國各省中,育空最少人認識,也不是一般的旅遊重點。我們從阿拉斯加來到道森的機場,一個最細小的「國際機場」,除了我們的737客機,看不到其他的噴射客機了。機場的海關是一座細小的平房,只有兩位海關人員,詢問了一些簡單的問題便放行了。在這裡工作,真是極清閒的優差。
道森市位於育空河畔,只是一個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小鎮,人口約二千多。它和阿拉斯加的史可威,同是淘金熱期間著名的地方,但比起前者,道森市更具十九世紀的特色,鎮內沒有柏油路,可能是刻意如此,才有舊鎮的風情,但是泥沙鋪成道路,風起沙塵飛揚,雨後泥濘滿佈。
道森有學校、社區圖書館、大型的雜貨店、加油站等基本設施,但電訊網絡不甚穩定。想不到偏遠的小鎮,也有一家中國餐館。廚師是一個來自溫哥華的女士,她說每年只會有半年營業,秋冬旅客甚少,她會返回溫哥華。此外,我也光顧了一間名為Kurt's Pizza的薄餅店,很小的一爿店子,只售外賣,夫妻檔經營。該店以楊木作焗爐的燃料(Poplar Powered),薄餅香脆可口,風味絕佳,遠勝於很多著名品牌,小鎮也有如此佳品,實在難得。
旅客到道森鎮,多是在河道上和附近的山區觀光,並到訪當年淘金的遺址。我們參觀了一艘棄置在河道上的Keno號淘金船,這艘船的吃水深度只有兩英尺,故可以在淺水區和沙洲附近中航行。這些船當年在河上採金,船上依然保留著那時所有的輸送器材。
育空河(Yukon River)是北美洲主要的水系,發源於加拿大的育空地區,全長3,700公里,經阿拉斯加流入白令海,是十九世紀末淘金潮重要的運輸途徑。道森市枕在河旁,由市區走幾分鐘,就可到達河邊的小徑,夏季長了很多不知名的花朵。育空河很廣闊,水流也急促。今天河道運輸已式微,但在河面乘船觀景,倒是好的活動。
道森鎮沒有現代高樓,全是兩至三層的房屋,但這些房屋卻色澤鮮明,各所房屋髹上不一樣的色彩,但相互的配襯,又十分協調,看起來很悅目舒適。道森市不止色彩艷麗,也很有文化氣息。當地的一所旅館Westmark Inn,其中一幢的房間就名作傑克倫敦(Jack London Rooms)。初時不明所以,後來查看,原來美國文學家傑克倫敦所著的小說《荒野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的時代背景就是淘金時期的道森小鎮。
道森鎮夏季日長夜短,午夜12時,依然陽光普照,有一所旅店就名作The Midnight Sun Hotel,也有一所賣編織品的商店,窗外就用上”Weaving the Midnight Sun”的名稱。道森雖小,卻有其魅力和可觀之處。
在道森過了兩天,經白馬市轉機,抵達旅程的最後一站,位於英屬歌倫比亞(又作卑斯省)的溫哥華。溫哥華是加拿大第三大城會,有大量華人聚居,也是很多香港人愛移居的地方。我曾到訪多次,一切都很熟悉。這次崔護重臨,當地的面貌沒有什麼改變,連十多年前在本拿比(Burnaby)光顧過的小店,也依然在營業。
溫哥華的市中心很熱鬧,各式商店、食肆,任君選擇。市內交通很方便,地鐵和輕軌火車( Sky Train)的路線包括了機場和大部份地區。這次重遊的舊地不多,只到了士丹利公園(Stanley Park)、華埠的中山公園、固蘭湖島市集(Granville Island Market)和烈治文(Richmond )的華人社區等,在此也不費篇幅了。停留數天後,便踏上歸途,結束三十多天之旅程。
後記
加拿大和阿拉斯加旅行團行程共三十天,但我們早了兩天到達,也多逗留三天。一個多月的旅程,回想起來,匆匆即過。除了溫哥華,行程中的地點,我是第一次遊歷的。會否意猶未盡,他日再訪,說句實話,要看機緣,不敢確定。這次不少地方都只是淺嚐,如文化深厚的加東地區、洛磯山下的卡城、班芙小鎮、基洛納等,只保留了美麗的印象,談不上深切的接觸,怪不得有些人會重複到某一次地點多次。
此行有七天在郵船之上。乘坐豪華郵船是生活的享受,美食之外,也有各式的娛樂和表演,一天很快就過去。如果要領略某些地區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則要離開郵船這個「舒適圈」了。不過,有些景緻也只能在船上才可以觀賞的,例如此行看阿拉斯加的冰川、峽灣、以及水平線上的日出和日落等。
此行另一體會,是自然生態和環境的面對的挑戰。氣候變化,極地的冰川迅速消融,看來難以逆轉。數年或十數年後,我在此篇遊記所寫的冰雪地區,還存在嗎,還可以觀賞嗎,真是一個問號。這也是促成我到訪阿拉斯加的原因。
以上遊記,大多是寫景,但探訪多年未見的中小學同學和昔日的同工,也是我不遠千里到美加的原因。這些故人,有些不見七、八載,有些更是兒時的玩伴,但離開校園後,就天隔一方的。睽違多載重逢,喜悅之情,難以言喻。
小學的同學,多在多倫多,中學的同學和工作夥伴,集中在溫哥華。中小學的同學,大家面上都有風霜,儘管如此,心中卻揮不去他們青春少艾時的音容。因為行程匆匆,我們重聚,只有大半天的光景,各人多年的生活情景,難以濃縮在這片刻中剖白。不過,往事何需重提,今天大家依舊過得好便是。
相隔多年才一見,但分手又在目前,總有離情感傷,不知多久後再聚。不必多言,也盡在不言裡。這次見面,就是最好的。
以前聽李叔同寫的《送別》,歌詞中有:「人生難得是相聚,唯有別離多」。年輕時不大理解其深意,因為很多朋友都是「共你每天都相見」的。今天明白,不是世故,歷盡蒼桑者,寫不出這些詞句。人生到了某一階段,很多事情是不能自已,或是不可操控的。至今,對這兩句歌詞的感受就份外深刻。
這次旅行,訪友與遊歷,兩者也達成了,夫復何求。
以上十段遊記,至此結束,謝謝新月人不棄,也感謝新月部落格讀者的厚愛。
【新月人按:由七月廿四日至八月廿五日,是剛好一個月,比利君撰寫了共十篇遊記,圖文並茂,記錄他親歷其境和奇景的行程,每段文字都經過嚴謹的印証,絕對是「真材實料,補而不燥」。這篇第十篇是大結局,謹此向比利致謝,還望日後再惠賜文章。】
讀比利君的遊記,不覺已是終章了,十篇鴻文,陪伴新月人的讀者五個星期,小弟也隨著文章,遊歷加美勝地,名山大川。
回覆刪除比利君觀察細密,能於尋常中見不尋常。道森是小鎮,在比利君細膩的筆觸下,寫出了很多吸引之處。育空河,淘金遺址,連Jack London的作品也以當地作背景,確是別具特色。
續上:
回覆刪除宏觀與微觀,均可用於遊歷,各有所得,比利君吃一客薄餅,也可以吃出一段經歷。
比利君的遊記,有其感性一面,特別是他在後記中寫到與故友的重逢與話別。人生其實是無數的離與合,有離之愁,才有合之歡,但如比利君言,有很多事情,是難以操控的。雖謂交通方便,千里如咫尺,但異地相隔者,後會何時,不得而知。對此小弟深有同感。
讀了比利君的文章一個月,小弟也是離別依依,希望新月人令友續有新作。
與閣下有同感焉。這段期間,不覺已成比利君的讀者,到了大結局,是有點依依不捨。但射鵰結局了,才有神鵰出現。比利的遊記是親自遊歷後才鍊成,會再有,但要等。
刪除